军号伴我去战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6:41 红网-湖南日报

  实习生 鄢振刚 通讯员 陈学斌 本报记者 刘文韬

  住在省军区东湖干休所的88岁老红军张生荣,至今仍珍藏着一支小军号。

  漫漫长征路,老人就是吹着军号跨过了千山万水。军号对于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小小号手责任大

  1931年,年仅12岁的张生荣在老家江西于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刚参军那会,部队看我年纪小,先让我当勤务员,后来又去吹军号。”老人回忆说。

  战场上,军号就是命令。那时候,各连队分散驻扎在各个山头,通讯又不发达,司号员就相当于部队领导的“左右手”,领导下达什么样的命令,就吹什么样的号,像起床、吃饭、行军、隐蔽、睡觉……全体指战员都听着号声行动。而号令多达上百种,司号员必须全部烂熟于心,不能有半点马虎。虽然张生荣那时只是个10多岁的“红小鬼”,可是责任重大。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带着一把军号,15岁的张生荣爬雪山、过草地,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在四渡赤水战斗中,张生荣发起了高烧,被迫留在了一个村子里。躺在老乡家的阁楼上,眼看部队一队队地走过,他心急如焚。第三天,站起来就头昏的张生荣坚决要求跟着3军团的“收容队”追赶大部队。

  “拿着树枝拄着,走几十步就要躺下歇一歇。”张生荣回忆,一位掉队的战友搀扶着自己,沿着大部队留下的标志前行。走了一天一夜,天亮时分,他们听到前面河边的一条大山沟里传出熟悉的号声。“那是3军团的吃饭号!”张生荣兴奋不已,终于赶上了大部队。

   大渡河上的冲锋号

  张生荣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期间吹强渡大渡河的冲锋号。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指挥10余万国民党军南攻北堵,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区。为挫败国民党军的阴谋,红军决定强渡天险大渡河。

  5月24日晚,红军第1军团先遣队第1师第1团急行军80公里,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隐蔽于附近山头。当晚,该团第1营出其不意攻占安顺场渡口。时值洪水暴涨,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宽约300米,对岸还有四川军阀的部队防守。

  形势危急,必须强渡。红军决定次日组织突击队实施强渡。5月25日上午,作为红1师特务连司号员的张生荣接到上级命令后,与其他几名司号员一起吹响了冲锋号。霎时,枪炮声大作,喊声震天。尽管自己只是站在岸边吹号,但张生荣仍能感觉得到敌人子弹从自己耳边掠过的“啾啾”声。但张生荣等司号员全然不顾,拼命吹号,为战友加油鼓劲。

  在军号的激励声中,17名强渡大渡河的勇士终于抵达对岸,抢占了敌人的沿河工事,控制渡口,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敌军扬言大渡河不可逾越的预言,被红军官兵的英勇行动打破了!

  军号声声忆峥嵘

  起床号、休息号、吃饭号、冲锋号、疏散号、集合号……时隔70多年,老人对每一种号谱的音律记忆犹新。而更难忘的,是长征路上的艰辛,是那些为远大理想而牺牲的战友。

  老人含泪回忆道,“过雪山的时候,好多红军都只有一身单衣服,大家都冻得全身发抖。好多战友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是一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刚翻过雪山马上又跟着过草地。草地里没有吃的,只能靠草根、野菜、皮带充饥,许多战友就是因为饥饿而倒下牺牲。我们曾经路过一个破庙,庙里有一个鼓,战友们就把鼓皮拆下来煮烂了充饥。日夜行军时,我们有时太疲劳,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掉到沟里坎下,惊醒过来,爬起来又继续前进。”

  正是凭着这种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张生荣与战友们战胜了一个个艰难困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胜利到达陕北。此后,张生荣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硝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1965年,张生荣从吉首军分区后勤部长的岗位上离职休养。

  “现在,虽然我已经两鬓斑白,但红军长征时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那些长眠于雪山草地的战友们,总让我无法释怀。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发扬长征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为了让长征精神代代延续,老人经常带着他那支特殊的军号,向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讲述长征故事,宣传长征精神。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