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之美灼灼闪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8:12 黑龙江日报

  汉语诗人凭借汉语从事创造的事业。汉字是汉语的载体。作为汉语诗人的手中武器,汉字的总量大概有多少?而一般习用的又有多少?在清代张玉书等人编就的《康熙字典》中,收有汉字47035个;曹雪芹创作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据有人统计,所用汉字量在4000个左右;1988年由国家公布的常用汉字数量是3500个,“但真正几千年来常用的只有三千个字”(南怀瑾语)。由上列举,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位当代汉语诗人纵情驱使的,基本是三四千个汉字。

  虽然是同样的三四千个汉字,但是不同的人使用它们,效果却如同云泥霄壤。我个人以为,汉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记录交流层面,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层面;其次是审美层面,如何把汉字用得舒服、用得好看;再者是创造层面,用似乎普通的汉字,凭一己之力,创造出一个美的、崭新的世界,这是使用汉字的最高层面。从本质上讲,不管是哪一民族,诗,是最能体现该民族语言魅力的文体。遗憾的是,由于诗人素质的高下和悟性的强弱,并不是所有的诗歌作品都能拥有这一特征。观察当代汉语诗人,实际在汉字使用的三个层面上进行写作的都有。但是,读完《十年灯》,尤其是读完诗集中我更为偏爱的晚近的若干作品,我深刻的感受是,《十年灯》的作者,是一个已在运用汉字进行创造的诗人,是一个已经深深领略了汉语之美的诗人。

  阅读胡弦的诗歌,总感觉诗人宛如一位汉语魔术师。诗集中的很多诗,都像是储存在那里的语言历险程序,诗人带领着你,在语言之途上,时而弓身跳跃,时而屏气缓行,时而穿越黑暗,时而渡过急流,在历经种种精彩和担心之后,最后总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让紧张的阅读者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汉语之美,在诗人创造的诗行中灼灼闪耀。

  《十年灯》中并未收全的“汉画像石系列”,早在当年由《星星诗刊》重点推出的时候,就给我以相当震撼。这一系列的诞生,我认为是诗人胡弦整个诗歌写作生涯中一个质变点,它寓示着某种自我结束,更野心勃勃地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开始。整个系列从容而自由,旷远又切近,举重若轻之中,充满内在的力量,诗人如一个庞大乐团的指挥,激情喷吐但又删繁就简,在诗情难抑之时,他深深懂得节制之美。“汉画像石系列”让我感觉诗人宛有神助。试举其中一首如《汉画像石·阙》:

  为这雄浑之父准备好塑像

  为这精神之父

  家园:宫殿,广场,旷野……

  这灰青的父亲,暴烈之神

  已经从岩石中挣脱出来

  让他俯视北方,复用我们的暴烈

  使他安静

  复用酒,筚篥,铁马,梦幻……

  让他注视:健儿向北,向西

  一日千里

  赢得不世功勋,或者

  一去不回

  由“汉画像石系列”,还可以简单探讨一下诗人的“地域性”问题。在我看来,一个优秀诗人的身上,必定带有“地域性”印痕,像希尼的爱尔兰,弗罗斯特的美国乡村,波德莱尔的灯酒巴黎,海子的太平洋西岸的亚洲中国。一个没有“地域性”的诗人是虚空的,也是值得怀疑的。诗人应当站在属于自己的“地域”上,言说世界能够听懂的内容。当然,在此提出的“地域性”,不应作狭隘理解,它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即精神向度上的。胡弦出生于徐州,那是雄悍、强力的《大风歌》之乡。从“汉画像石系列”开始,在显性(表现事物)和隐性(诗歌精神,这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两方面,胡弦开始确立了自己的地域性,因为此一确立,诗人在中国诗歌版图中的位置便清晰显现。

  《十年灯》是诗人胡弦的十年诗选,然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来说,它还是一部遍布诗人成长、成熟密码的诗集,更是一部隐性的诗艺教科书。如何从局促走向宽广,如何从繁复紧张走向简洁放松,如何在诗歌实践中让技艺之锋刃磨得越来越亮,仔细的阅读者,都可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答案。因此,阅读《十年灯》是发现之旅;而对于所有热爱汉语诗歌的人而言,胡弦的《十年灯》,又是一部启示之书。

  十年灯

  1996-2006年诗选

  胡弦著

  长征出版社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