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客观分析减排形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9:11 中国环境报

  ◆张小青

  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显现,从而引发许多新事物及新活动模式的产生,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这点在本周媒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气候变化吸引眼球

  据联合国网站、科技日报等媒体报道,继联合国大会7月底、8月初举行了主题为“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的非正式辩论之后,联合国准备在9月召集一个有关气候变化的高层会议,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实施;12月将在印尼巴厘岛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缔约国代表将在年内聚商有关问题;生物多样性的谈判代表将在10月相聚加拿大蒙特利尔协商。据联合国网站8月21日消息,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说:“在今年11月份举行的粮农组织会议上,我们还将发起一个世界粮食安全倡议,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带来的挑战,我们将分析相关的技术问题并做出预测,同时还将为制定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的政策和战略提供基础。”据国内外媒体近日报道,目前,国外许多政府智库、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纷纷发表研究报告并召集会议,以促使2012年后的气候变化协议的形成。在许多重大国际活动中,气候变化被列入重要议程,8月18日在瑞典闭幕的“世界水周”论坛将气候变化列为其主要议题并发布了有关适应气候变化和管理水资源的政策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世界水周”期间,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的执行所长安诺斯·伯恩特尔说:“随着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洪灾旱灾、饮用水量的变化使我们首当其冲,并在基础设施和自然规划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将是相当大的。生态系统的管理将至关重要。”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兹比格涅夫·昆兹韦克兹博士说,显而易见,目前实行的水资源管理很可能不足以逆转气候变化的冲击。“全球水运营者合作伙伴联盟”8月15日正式启动,联合国人居署将为该联盟提供其在最初3年所需700万美元资金中的180万美元。反瓶装水运动引发媒体热议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早就提出瓶装水的环境问题,如它所消耗的大量能源、资源及塑料的难降解性等。8月,美国又掀起“反瓶装水运动”,媒体呼吁市民改喝自来水。本月早些时候,《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公共供水系统。我们应该想想这些瓶子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危害,而不应毫无顾忌地喝瓶装水。”对此,国内媒体立即作出反应,CCTV、新华网、人民网、北方网、公益时报、广州日报、国际金融报、中国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本周都作了关于瓶装水环境问题的报道。

  塑料回收前景不乐观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信息网8月中旬推出的题为“未来五年塑料回收前景不乐观”的报道引起国内受众的广泛关注。报道称,未来几年如果没有政府行为的干预,各国塑料回收的情况将不会比目前有所改善。这是易美济(EMG)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与其合作伙伴美国策略公司共同开展的一项调查所得出的报告结论。报告称,大多数专业人士还是认为,在美国由于缺乏政府的干预,废物回收率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不会有大的增长。

  一次性筷子挑战国情

  本周媒体在曝光许多一次性筷子的卫生问题时,指出其环境的破坏性,并认为这种一次性消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北京日报8月22日推出题为“一次性筷子为何难以退出市场”的报道,对一个无证加工一次性筷子的黑窝点进行曝光,并分析了这种筷子一直有市场的经济原因。瞭望新闻周刊8月中旬的一篇报道指出,从现实的情况看,一次性筷子回收存在收集不易、存留油污难以处理、回收价格低等方面困难,很难像易拉罐、塑料瓶一样实现回收再利用。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利用产业,几乎所有的一次性筷子都是当作固体垃圾处理。

  据新华网8月19日消息,日本农林水产省将从2008财年开始在日本推动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将其用于生产生物乙醇燃料和木制固体燃料棒等。

  上半年减排状况公布

  8月21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今日发布《2007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一时间,全国各类媒体立即给予报道和转载,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税报、大众日报等媒体除强调两项指标一升一降外,还着墨于“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有的媒体则关注减排成果,如新浪网的“一多半省(自治区、直辖市)排放量下降”,燕赵都市报的“我省两大污染物排放双下降”,京报网和中新网的“北京污染物减排居全国前列”,南方网的“中国公布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广东两指标再度下降”。各专业媒体则着眼于减排前景,如中国纺织网的“严格纺织等十大重点调控行业的准入条件”,和讯网的“环保行业:总量削减指标成为项目审批前置条件”,中国证券网的“国家环保总局:下半年要尽快出台污染减排三个管理办法”。此外,经济日报、CCTV、中国经济时报、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广州电视台、新华网、搜狐网、中国水网、中国轻工业信息网、东方网等媒体也给予了及时报道。

  北京环境测试备受关注

  8月17~20日,北京实施环境测试交通保障工作,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北京晚报8月18日报道:环境测试第一天,空气质量为“良”,交通事故率下降65%。北京青年报8月21日报道:在这单双号机动车限行的4天中,130万辆车减行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明显,4天空气质量都是良。法制日报在报道中期待单双号行车带来更多的制度收益。报道认为,这种“天蓝了,路通了,人心畅了”局面的出现,应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单双号限行以一种看似最简单、实际上却颇为公平、有效的方法,对道路上的汽车进行了有效的数量调控和分流;另一方面这次尝试再次让人们看到了政府责任和公民责任的有机结合。这次北京市政府在单双号限行的基础上,再规定各单位机动车总数的20%停驶,实际上是一种更为严格和高调的姿态,充分彰显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和带头意识。加上北京市民的积极响应和主动配合,最终换来了这种“天蓝了,路通了,人心畅了”的实际收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自然希望这种临时的管制办法能更多地应用到今后的交通管理中去,但是报道也提醒,要作为一种常态的交通管理制度运用下来,单双号行车不仅本身还需要诸多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制度支持。新京报8月20日报道:京城5万辆自行车将供租用。

  此外,本周媒体还做了其他方面的环境报道:国际在线8月20日推出题为“资源型的任务纳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报道。新华社8月19日报道:中国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站在东北开工。中国西藏新闻网8月21日推出题为“珠峰环保在行动”的报道。山西日报8月21日报道:山西省大规模整治申遗点周边环境。

  中国媒体伴随着全球稳定气候变化的旋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唱响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进行曲。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