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代证券记者越洋共话5000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10:30 解放日报
昨天下午3点,沪综指收盘于5032.49点。 股市迎来了这一历史新地标,正值中国证券市场18年庆典落幕之际。 18年来,沪指从100点起步到达现在的5000点,中国股市历经了怎样的市场探索和环境演变?站在5000点看未来,中国股市又将如何走向更强大的资本市场? 昨日收市后,本报两代主攻金融领域的记者时赛珠与蒋娅娅,越洋对话大牛市。 时赛珠 国内新闻界采访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第一人。1985年至2001年,在《解放日报》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报道,亲历了上海证券领域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现居澳大利亚。 蒋娅娅 上海财经大学2004届毕业生,现为《解放日报》经济部记者,专注证券领域报道。 几波牛市看“股疯” 蒋:亲历眼前的这一轮牛市,让不少人回想起了1993年的电影《股疯》所记录下的炒股狂潮。不过,现在似乎“疯”得更厉害,不光是公交车售票员、卖茶叶蛋的小商贩,有报道说,武汉市按摩医院的10名盲人按摩师都入了股市。截至8月21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已超过1.15亿户。 时:《股疯》我记得,是描绘1992年至1993年夏上海股市的。潘虹演一个公交车售票员,炒股就是为了能从用马桶的石库门三层阁搬到用抽水马桶的工房中,电影中股民连夜排队抢购新股的场景,刻画得很传神。当时确有一波行情,上证指数从100点开始上涨,不到两年时间,就飙升至1429点,指数暴涨了1329%。豫园商场股票曾一天上涨1954元,每股市价冲破1万元,为股票面值的100倍,创上海股市开张以来股票上涨最高纪录。 蒋:这是否可以算是沪深股市的第一轮牛市? 时:不算吧。当时只有十几只股票,几十万股民,无论是上市公司主体,还是市场参与者,规模都很小。我还记得,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个交易日成交金额不过1000万元人民币,不及现在的万分之一。不过那时社会影响很大,上交所开业第一天,交易所所在的浦江饭店门口,人流非常壮观。市民不能进大厅的,就隔着玻璃大门看新鲜…… 蒋:还有很多老股民很怀念1996年到1997年5月的那一波行情,说是最赚钱的,只要投入,就能使资产翻番。 时:1996年开始,上证指数从500点左右启动,不到半年时间,大盘上涨了1000点。1996年初,沪市在册股民已超过600万人,是1991年的60多倍。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银发炒股”的现象,有些退休工人的“必修课”,从打麻将变成了到股市报到,有老年人告诉我,“炒股票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蒋:巧了,前些天“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作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也说“炒股可防老年痴呆”。 时:某种程度上,历史是轮回的。1996年那波行情后,市场几经调整,但仍在一个上升轨道中,直至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上2245点,才宣告了这一轮牛市的结束。但无论如何,那一轮牛市的影响力不能与现在相比。当时沪深两市的账户总数仅为5000多万户,不及现在的一半。 “股神”多少沉浮中 蒋:说到杨百万,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股神”了。好像每一轮牛市,都会有很多“股神”冒出来。今年有深圳的林园,8000元起家炒到4个亿;华南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沈然,炒股炒成职业操盘手,手握500万元资本在股市里搏杀;还有什么“三湘股神”、“中国三板第一人”、“中国股市三剑客”…… 时:股市向来不缺乏神话。1992年解放日报有篇报道《他买了4000张认购证》,写的是一个普通青工的真实经历。1992年初,上海发行股票认购证,一张认购证,可以获得全年股票发行摇号中签认股的机会。认购证发行时的购证费是30元,后来黑市暴炒到1万元一张。4000张认购证,你说要多少钱? 蒋:这些神话,股民爱听。前段时间有个“带头大哥777”,在网上开博客、设QQ群传授股票经验,吸收了1000多名全国各地会员,直到被警方刑拘,所谓“股神”的面目才被拆穿。 时:真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1996年前后,股市里有一批专门以“传递”信息谋生的掮客。这些人往返于各家证券公司,今天到这家吹吹某某股票有花头,可以买进;明天又到那家散布一些小道消息。有时说准了,一些大户就给他一二百元;有时说偏了,不少人跟着“吃药”。天知道这些掮客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或许是自己分析出来的,或许是受雇于某些庄家。 蒋:那时就有“庄家”的说法了? 时:规模跟今天的可没法比。那时,除了少部分券商自营外,几乎全都是散户参与。现在的股市,有券商、保险、基金,还有外资,机构的力量日趋庞大。机构炒股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智斗”,股市已经成为专业机构斗智斗勇的市场。 蒋:这意味着,散户要有更高的投资智慧。 时:事实上,股民的投资理念是在进步。上交所成立前,上海以柜台交易的形式发行过一些股票,第一批只有“延中”和“小飞乐”两只。一次飞乐发行增资股票,当天一大早我赶到万国证券公司,只见一条“长龙”从万航渡路排到愚园路。200多名市民通宵排队争购股票,为了啥?一位老人告诉我,“买股票是为了藏起来,以后传给女儿、外孙女。”现在,怕是没人这么“戆”了。 中国影响力日增 蒋:就在沪综指站上5000点的几天前,中国证券市场18年庆典在深圳举行,主题是“证券推动中国,中国影响世界”。18年来,从“一张白纸”到公正透明高效市场的初建,股市对中国经济的推动显而易见,但说到对世界的影响,您在国外有感受吗? 时:我在澳洲,当地媒体几乎天天都有沪深股市的消息。我的一个华人朋友,移民海外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沪深股市,在海外生活了,却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了解沪深股市。前不久,他还托他的一个国内亲戚,进行了一些投资。 蒋:沪深股市的这种影响力,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影响力不断提升。 时:过去国外也是关心中国股市的。1986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开办股票买卖业务,吸引了世界各地100多个记者前来采访。不过,那时人家更多是看热闹。198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到中国考察时,就提问说,你们这个股票印刷很漂亮,但更像钱币,而不像股票。你们有证券法吗?你们有交易所吗?股票怎样流通? 但现在,中国已和世界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目前不少境内资金可逐步投资海外市场,而海外资金也不断介入沪深股市。资金的双向流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将沪深股市与海外股市联系在一起。 蒋:今年2月27日,沪深股市遭遇10年来最大幅度的一次下跌,次日,全球股市普遍大跌。当时,“沪深股市大跌引发全球股灾”,一度成为境内外市场最流行的说法。 时: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沪深股市的国际影响在逐步增强,但还不足以在海外股市涨跌中起主导作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我也看到过一些报道,以发行股票总市值为准,说工商银行在7月23日超过美国花旗集团,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但这种单纯以市值比较,正如用我们的“量”去和人家的“质”相比,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不过,我相信,随着沪深股市的不断发展完善,市场不断开放,将来某一天也是有可能牵动海外市场的。 还是那句话 蒋:股市上了5000点,沪深股市总市值已经达到20多万亿元,并已超过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但从去年年底开始,“泡沫论”也始终伴随着这轮牛市,几乎每过一个整数关卡,都会引发市场恐高抛盘。大家都很关心,5000点后市场将怎样走? 时:这一轮牛市跟上一轮相比,都是由大熊市后价值重估引发的。但这一轮牛市,总结了上一次牛市失败的经验。沪深股市最根本的制度缺陷———股权分置问题,在这一轮牛市启动时得到解决。此外,市场的开放,种种市场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使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大为提升。这些都成为新一轮牛市更加健康发展的前提。可以肯定,现在的牛市是一个更加理性、更值得投资的市场。 蒋:也有观点认为,牛市是大资金推动的游戏。 时:虽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但资金,的确是两轮牛市共同的支撑因素之一。1996年前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在低谷中徘徊,从1996年到1999年间,央行7次减息,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但眼下的资金流入,更多的是基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速了人民币升值。现在的市场更开放,客观上也为各类资金进入股市提供了有效途径。两次牛市背后的资金性质不同,后者对市场来说,可能更有持续力。 蒋:2001年至2005年,沪深股市经历长达4年多的熊市,其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100%,股市跌幅却达到近60%。相比之下,现在的股市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更高,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下,5000点后股市也还有相当的持续力。 时:确实,牛市是不看指数高低的。记得1996年之前,管理层对于股市还抱有“不行就可以关”的态度,那时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市场稳定。相比较之下,现在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更加关注资本市场的动向。这种政策的延续性,是本轮牛市得天独厚的。 蒋:再牛的行情中,也有起伏。就说今年5月30日,股市大幅“跳水”,沪指暴跌了281点,据悉,沪深两市目前仍有6成多A股的股价未能创“5·30”高点,不少股民到现在还没解套。 时:1992年8月,短短3天内,上证指数从1005.95点跌至781.77点。在证券公司门口,我目睹大批被“套牢”的股民神情凄迷,心寒如冰。有位妇女“割肉”抛股,一次损失2万多元,拿到交割单后,竟当场在柜台前嚎啕大哭。还是那句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