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周家祠堂 想带着历史去洛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02:51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祠堂是客家人在成都奋斗发展的一部“活历史”

  □北新大道沿线将从祠堂门前通过,它面临拆迁

  □新都有关部门称,祠堂是文物我们就保护它

  昨天上午9点,本报接到一名周姓读者打来的热线电话,称新都区斑竹园镇踏水村有一个周家祠堂,它是客家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但因年代久远墙体已开始脱落,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这些历史文物进行抢修。接到电话,本报记者立即赶赴新都斑竹园,深入周家祠堂一探究竟。在这里,记者发现这个仅剩下3间房、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祠堂,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传奇,更记录着一段历史的变迁。

  碧野乡间

  1个老人和3间老屋

  周家祠堂在斑竹园镇踏水村一大队4组,但很不好找,因为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有个祠堂,更不清楚这里埋藏着一段传奇的历史。

  记者沿途询问了许多人,终于找到这个隐没在小小院落里的祠堂。院落周围是碧绿的田野,从窄窄的田埂进去,穿过一条小巷,几间破败的老屋便出现在眼前。屋檐下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如果远看,这几间老房子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走近老者时,才发现历史竟都在他身后的木墙、窗花、柱子等地方。

  老屋最中间的是堂屋,堂屋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金玉虽多皆由祖宗忠厚俭勤代代积累,书田不少但愿儿孙发奋耕读世世簪缨”;堂屋的门框上也有一副对联:“非人力之奇皆因祖宗累仁经一百五十九年后人复回就业,由天道之妙愿子孙积德历百千一万兆日奕世德享先基”;走进堂屋,在神龛两侧还有一副对联:“岐山起脉家声远,渭水呈祥世泽长”。在神龛的最上方,还留有祠堂修建的时间记录:大清乾隆6年修建。除了3副对联外,老屋的四面木墙都用楷体字刻满了文字,老人说,这些文字是记录了他们家族的发展史。

  老人叫周成敏,今年81岁,是上世纪40年代四川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在成都一所中学当过校长。他对记者说,“我是目前惟一一个了解我们家族历史变迁的人,如今看来,这段历史不光是我们家族的,其反映的是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隐没的历史

  一个家族的背影

  作为周氏家族中惟一一个了解家族历史变迁的人,周成敏老人向记者详细讲述了逐渐被人遗忘的故事。

  他告诉记者,他们家族在宋代时期由陕西迁往广东惠东,神龛上那副“岐山起脉家声远,渭水呈祥世泽长”的对联就是最好的印证。在清代雍正年间,他们又迁往四川。周成敏老人说,周氏家族的族谱也记录了那段艰辛的历程,“那时是走路来的,抵达这里安定下来后,我们的祖辈又徒步返回广东,把老人的尸骨用背篓背来,他们坚信,让逝去的亲人葬在自己身边是尽孝的方式。”

  周氏家族在新都区斑竹园这个新家立足后,最开始是给一个姓裴的地主当佃农,他们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则收来大米等农作物运往成都贩卖,亦农亦商的方式很快让周氏家族发达起来,他们买下了上千亩土地,并于乾隆年间修建了祠堂,周成敏老人说,祠堂原来是个四合院,有几十间房,在新中国成立前被破坏了,最终留下现在的3间。

  周氏家族采取将家族历史刻写在门上或木墙上的方式,在堂屋后门的两扇木门上,记录了这个家族亦农亦商时总结出的发家经验,记者记下了部分文字:“工资茶酒兮,银贰拾两;大小二春兮,买现收仓。逢贱宜买兮,勿言难涨,每人添石兮,不必多帮……”两扇木门上不论记录的种田经验、经商经验还是生活经验,都让周氏家族一步步走向发达。

  后来,这个家族发生了变故,祠堂被卖给了别人,直到159年之后通过他们的努力又将它买了回来。周成敏老人说,发生变故的那段日子在族谱和门墙上都没有记录,但当买回来的时候又有记录了,这个记录就是那副对联:“非人力之奇皆因祖宗累仁经一百五十九年后人复回就业,由天道之妙愿子孙积德历百千一万兆日奕世德享先基”。

  老人坚守

  祖传的东西不能卖

  周成敏老人告诉记者,大约在1910年代,家族重新发达后,族里就送年轻人到成都读书,读了书后,思想发生了变化,不愿回乡下,“我们的祖辈在成都开了家惠通银行,还在水井坊开了家火柴厂。”但是,钱多了,他们开始挥霍,“坐吃山空,很快家族又衰落了,从此再也没有起来。”

  周成敏老人告诉记者,知道祖先历史的人越来越少,到目前仅有他有所了解了。

  这个隐蔽的地方被许多民间收购古董的商人了如指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人光顾,“我告诉他们,统统不卖!如果我卖掉,就是在出卖祖先的历史,卖掉我们家族的灵魂!”屋檐下的一面木墙上还刻着周氏家族的家训,叫“六等六戒”,老人说,这些家族规则像严格的法律一样维系着家族的繁衍成长。即便如此,老人说,堂屋中神龛抽屉一样被那些人偷走了。

  记者看到,窗户是精美的镂空花雕,连老人睡的床也是祖传下来的花雕古床,这些从清代乾隆年间就存在的东西,让老人随时都牵挂着。

  老人呼吁

  希望老屋能够整体搬迁

  按照我市规划,将建成北部商城,即将动工的北新大道沿线也将从他们门前通过,毫无疑问,他坚守多年的老屋可能也在拆迁范围内。

  他说,周氏祠堂这几间不起眼的老屋是客家人在成都奋斗发展的一部“活历史”,这里要拆迁,但不能把这段历史给“拆”掉,“应该整体搬迁,最好搬迁到洛带镇去,那里的客家文化较为集中,我们家族的历史可以和整个客家人的历史融合在一起。我始终认为,它虽然是我们家族的历史,但它已经不仅仅属于我们家族,它属于整个社会。”

  但遗憾的是,老人尽管知道这些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可他从来没有向当地文物部门报告过。昨天下午,记者将这一情况告诉新都区委相关部门,立即引起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他对记者说:“我们一定会妥善处理好此事,如果确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它,即便是拆迁也会让它有个好的归宿。”

  本报记者邓晓洪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