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困“雪球”是怎么滚大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02:5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黄勇

  尽管已是立秋时分,江淮地区却正是酷热难当的时节。连续3年来,每到这个时节,一支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就会活跃在安徽省巢湖市许多偏远的乡村。每支队伍由3~4人组成,领队的是团巢湖市委的机关工作人员,队员有各区县团组织的团干部和来自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的青年志愿者。他们走村串户,寻长问短,并拍下图片,录下书证,从不吃人一顿饭、不喝人一口水。他们为的是挨家挨户核实每一名接受该市团组织扶助的大学生的真实资料,确保这项工作的严肃和公正。

  志愿者们的付出是巨大的。每年核查前,为确保扶助政策得到广泛宣传,团干部和志愿者们要踏遍巢湖市四县一区的1000多所中学和各主要街道社区、乡镇,光是海报就要一张一张地贴出近2000份。每年,从录取通知书下达、扶助政策公布到组织扶助对象报名并进行核查,所有的工作必须在10天内全部完成,以确保符合条件的特困生们在入学前能领到决定他们命运的宝贵的助学金。那些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生,一般都住在比较偏僻的山村,车辆无法直接到达,寻访只有靠在烈日下的步行为主,每年都会有人在途中中暑,或因劳累过度而大病一场。团市委学校部的负责人小张和办公室主任小区(记者发稿时已考取另一城市的团市委副书记)一提起寻访之苦,都心有余悸,但当他们看到家徒四壁的贫困生们在接受捐助后充满希望和感激的眼神,一切的劳累和辛苦都立刻化作乌有。

  3年前,巢湖市委、市政府推出“民生工程”,要求各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贯彻落实,务求实效,巢湖市团组织立即响应并将“切实解决特困生上大学难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正是巢湖市党政部门的爱心、团组织的决心和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不畏困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誓让捐资人的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真诚,让巢湖市的企业家们奔走相告。今年8月6日,巢湖市救助特困大学生第一项基金的捐赠者、爱心人士晏文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3年前当我们企业下定决心拿出100万元时,我担心这笔钱会很快用光。没想到不到3年,团组织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众多企业家,激发了他们的一片片爱心。

  提起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爱心捐助,团巢湖市委副书记高俊杰如数家珍:今年团市委通过多方联络,顺利地争取到12家企业,设立了8个新冠名的助学基金,基金总额已达301万元,资助的特困大学生人数从3年前的50人猛增到今年的400多人,加上各区县团组织争取的资金,今年可用的扶助资金达到138万元,可扶助500名特困大学生,还有很多企业家表达了捐资并设立长久基金的意向。他表示,“让企业家们感动的除了团市委提供的现场核查的工作录像,还有我们从政策制定、资格审核到资金发放的一整套完善的基金运作制度。”

  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张永对巢湖市团组织的助困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告诉记者,今年安徽团组织直接资助的特困大学生有2000多名,巢湖一地就占到了近四分之一,可谓一马当先。巢湖团组织工作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科学的基金管理制度、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对捐资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正是有了这些,团组织的助困“蛋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大,并有望越做越大。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