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感激”应是和谐社会主流道德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04:51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刘鹏

  记得网上曾经贴出过一张引起网友纷纷跟帖的照片——公共汽车上,一个孕妇靠着椅子拉着吊环艰难地站着,椅子上却安之若素地坐着一名青年男子。网友的跟帖几乎都在谴责那名男子:你的心怎么这么冷漠!“襄樊5名贫困生被取消受助资格”的报道,也在网上引来纷纷议论。大部分跟帖认为,受人帮助还是应该说声谢谢;但也有一部分人的跟帖说,既然施恩不必图报,又何必要人感激。

  对“看见孕妇不让座”的现象,众口一词地加以鞭挞;对“受人资助不言谢”的现象,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如此反差,值得深思。

  我们可不可以设想一下:那名青年男子原先并不是这样的,他也曾给人让过座,但被让座的人当时“瞄都没瞄他一眼”,让他一下子觉得,他的这种帮助,对被让座的人毫无意义。有了这样的感受,他还会让座吗?

  静心一思,“看见孕妇不让座”与“受人资助不言谢”现象,其实有着关联的链条。

  施恩不图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道德操守。但是,能不能因为对施助者有着这样的道德规范,受助人就理所当然地不言谢谢呢?毕竟,还有着“滴水之恩涌泉报之”的古训。

  平心而论,施助者希望受助人对自己的善举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回应,与物质层面的回报是全然不同的范畴。当他伸出手时,他希望他伸出的这双手能够得到价值认同,就像省建设银行,为了评估助学成效而希望受助生回告毕业去向一样。如果,受助人不能让施助者获得价值认同,长此以往,他就会怀疑,他伸出的援手究竟有没有必要?倘若因为这样的困惑,当人们处于困境之中时,伸出的手越来越少,社会的情感岂不就有了沙漠化的危险?“感恩”大讨论,之所以由“襄樊5名贫困生被取消受助资格”而一触即发,就是因为,社会一根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

  想想那位应城大娘的背影,真的没有理由不该说声谢谢,她可是一位并不富有却十分善良的婆婆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善举已经不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而是温暖我们每个人的爱心互动。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常怀感激,应该是和谐社会大力倡导的主流道德观。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