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盲”到“巧手”的奥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08:5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师承制探索文物修复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报记者陈四四8月底,著名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就要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退休了。不过,他一点不担心成千上万件“破烂”青铜器今后无法复原。近两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师承制”方式培养出的两名弟子,已能独立挑起一方大梁。据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于师承制方式的探索,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从一窍不通到修复巧手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杨晓邬的弟子冯陆一正坐在桌前面对一堆青铜器“出神”。他告诉记者,他正思考一批新出土的汉代青铜器的修复方案。

  从去年起,冯陆一和樊斌就开始修复这件目前四川出土文物中最大的铜车马,这也是他们要独立完成的“毕业作品”。冯陆一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铜车马的情景,初略一数,铜车马被挖掘机破损成50多块,马颈、马腿、车厢、车辕等多个部位断裂,还长满铁锈。

  如今,破损的青铜器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逐渐改变“模样”,真的很难相信在拜师之前他根本没有学习过文物修复。

  “樊斌在学习之前,仅上过两个月的文物修复培训班,也相当于‘文盲’”,杨晓邬说,由于着重传授弟子实践技术,一步步有计划地传授理论和经验,当初对文物修复几乎一窍不通的弟子现今都变成了“巧手”。

  师承与师徒有区别据省文物局统计,我省拥有馆藏文物130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4666件,但能担纲文物修复的专业人员却只有40多人。在“主力部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专业人员只有10多人,修复青铜器的却只有杨晓邬一人。人手不够,大多数破损文物只能呆在库房等待。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实行文物修复师承制,由杨晓邬为指导老师,把学术经验和技术传授下去。“师承制与过去的师徒制很不相同”,杨晓邬说,以前跟着师傅学习,看的时候多,做的时候少,全部靠徒弟自己摸索和总结。

  师承制虽然也是师傅带徒弟,但传授技术前,杨晓邬和弟子们签订了学习协议,把师傅和徒弟的权利义务均作出了界定。杨晓邬介绍,他还专门开出了一张教学计划表,把徒弟要学的项目一一开列清楚,并尽量给予徒弟实践机会。

  “师承制在对传统技术加以发掘、整理、研究、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文物修复工艺不断更新和完善,是探索出的一条全新的文物修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省文物局有关人士总结道。

  尽管目前只培养了两名文物修复专业人员,但发挥的“功效”却大大优于从前。过去,杨晓邬一人一年能修复10多件青铜器就已经是“高速度”。现在,师徒三人能修复100多件。

  由于文物修复专业力量的加强,已帮助绵阳博物馆完成了全部青铜器的修复,德阳的文物也修复了一部分。今后,对市州馆(库)藏文物的修复将有计划地在全省开展。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