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富:农村派出所变化的见证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10:31 法制日报

  讲述人:樊文富,1957年出生,1981年入警后在人民公社当“公安特派员”,后来陆续在几个乡镇的农村派出所工作至2001年,现为辽宁省北票市公安局督察员。

   上世纪80年代:农村还没有派出所

  我成为一名警察很偶然。1981年高中毕业后,我经考试被录取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在北票县行政干部培训学校进行了三个月岗前培训后,被分配到公安局当上了一名警察。随后,局里派我到台吉营人民公社当“公安特派员”。

  当时基层还没有派出所这个机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台吉营公社给我安排了带土炕的一间平房,里面放了一张旧桌子、一把椅子,吃饭、睡觉、办公都在这间平房里。

  那时候做笔录所用纸张都不统一,随便找来几张纸就可以做笔录,没有统一的格式,有时一份笔录中既有横格纸又有方格纸。

  当时唯一值得炫耀的是,公社给配了一辆自行车,这和公社的书记、主任享受同等的待遇。

  我当时是公安特派员中年龄最小的,因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培训,法律素质不高,办案时难免有所偏颇。但我办案比较认真,至少每个案件都有卷宗。

  上世纪90年代:“侧三轮”摩托令人羡慕

  1990年,我被调至北票市(1985年北票撤县设市)宝国老镇任派出所所长,这时,北票市已经有4个乡镇设立了派出所。当时的宝国老镇派出所,正式的警察只有我一个人。为加强治安管理工作,镇里又为我配备了4名“帮手”,他们虽然不是警察,但是也可着警服,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普遍。1994年,国家开始规范警察编制时,这些“帮手”通过考试,符合条件的录用为警察。

  刚到宝国老镇派出所后不久,镇政府出资为我配备了一台“侧三轮”摩托。这是北票市农村派出所第一台摩托车,当时北票市公安局共有5台“侧三轮”摩托。我当时骑上这台摩托车时,心里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别人也十分羡慕。

  回想90年代的派出所发展,最大的弊病是人员开支及办公经费都是由乡镇自己解决。由于受当时乡镇财政状况的影响,很多乡镇连工资都不能及时支付,甚至个别乡镇还给派出所下达了创收指标。因此,一些派出所只好乱罚款或以罚代刑,这令警察的形象在老百姓心中大打折扣。

  21世纪:警察素质大大提高了

  这几年,派出所无论从硬件配备上,还是从警察素质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市公安局对派出所进行了“收编”,派出所的人员和办公经费及办公场所等都由市局统筹安排。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派出所体制不顺的问题,派出所民警再也不用为解决吃饭问题而创收了。

  自公安部提出“三基”工程建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基层派出所的投入,现在各派出所办案要比以前方便多了,所里至少配备了两台电脑,配备了轿车。今年又有二十几个派出所开工建设二层办公楼。很快,所有的派出所的办公条件均能够达到公安部的要求。硬件变好了,这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我们警察的自身素质提高了。

  像和我同时当警察的这批人,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以前办案时,有点像囫囵吞枣一样,马马虎虎。另外,老百姓对执法不规范现象也不太在乎。现在可不行了,如果基层警察随意办案,一方面无法应对法律意识增强的老百姓;另一方面也不能通过案件质量检查关。

  客观现实要求警察必须提高素质。现在,派出所及全局的警察在工作之余,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充电,补充法律知识和社会知识。为了提高警察素质,局里也定期组织业务培训,还经常通过各种形式举行业务技能比赛。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现在派出所警察的业务素质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办案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