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招牌”为青岛带来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02:10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三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前沿领域,三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我市在首批3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中“智”取三席,让人感觉“幸福来得有点突然”。对此,市科技局局长王安民在媒体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继中科院生物能源所落户青岛后,今年我市科技工作的又一重大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近日,记者走进三家重点实验室实地采访,与“国字号”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无论是企业界、科研界还是政府部门人士普遍认为,我市入选总数占全省的五分之三,占全国的十二分之一,数字本身足以说明问题。它不仅体现青岛大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无以辩驳的竞争力,而且将大大提升青岛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影响力,真正实现地方科技工作与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契合与统一。

  重点实验室的“国家意义”

  必须要说的是,三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之前,青岛的数字是“零”,空白的填补因而变得有了“双重”意义。市科技局有关人士说:没想到,这一历史性的突破竟然是从企业开始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企业,在全国同样是头一回。1984年,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教委和中科院等部门共同实施了一个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计划内容,之后,在高校科研院所中间开始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目前已经建设了182家。

  随着对“第一生产力”认识的逐步深入,创新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创新,不仅仅是高校院所的事儿,也是企业的事儿。这是因为企业离市场最近,反应最快,体会最深,活力最强。2005年以后,“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的呼声在社会上愈加高涨。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呢?中国企业内部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普遍不足,重生产、轻研发是“通病”。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76%,开展科技活动的仅为38.7%,有研发机构的仅占全部企业的23.7%。

  针对这一现状,去年科技部出台了《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并全面启动了在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确定将在36个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优先支持方向,自上而下地组织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开展建设工作。

  市科技局基础科研处褚晓明处长认为,在企业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定位和依托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R&D的上中游,主要是基础研究;而转制院所和企业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R&D的中游,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是开展行业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在市科技局提供的一份申请报告中,记者看到了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

  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

  自2001年以来,依托驻青科研机构及企业建设的2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个个开花结果,创出了远近闻名的“双大合一”模式。其中,有三家显得有些“另类”,一家是依托转制院所青岛海洋化工研究院建立的市海洋涂层及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另外两家就是依托海尔、海信建立的网络家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姜波,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见证人。她认为,在企业建立市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市科技工作的一次尝试,堪称近年来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多年来,海尔、海信在数字流媒体、家庭网络标准、信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国信息家电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海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封红雨说,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对海信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坚定了企业走技术路线的信念。海尔的一位科研人员说,起初对重点实验室完全没有概念,通过实践才发现,拥有一个有利于持续创新的机制,远比一两项创新成果重要。

  重点实验室在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今天,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在研发规模、研发投入、研发人才集聚、技术标准、专利申请、实验设施、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的主要环节上逐步占据主体地位。市科技局给出的一组统计数据最有说服力:目前,全市研发投入总额企业占据近90%,R&D经费内部支出中大中型企业占86%;企业的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占80%;众多企业开始牵头或参与各类国际、国内技术标准的制订,已主持网络家电、家居集成等4项国家标准,共参与86项国际、国家标准制定。

  转制院所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视。海化院、中石化安工院是其中的佼佼者。拿此前少为人知的安工院来说,不到400人的院所先后主持参与了“八五”、“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863”、“973”计划等重点项目18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发明奖30余项。安工院办公室副主任宋书峰自豪地说:“转制院所也能有大作为!”

  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处专家陈文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从今年开始,科技主管部门将通过政策、项目和运行补助等各种方式,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科研工作进行支持;将在“863”、“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中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倾斜,优先支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具有行业全局性、技术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从各方面营造有利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段空白的填补,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结束,更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张子倩

  本报通讯员 石德武 杨 照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