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让大自然补一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02:10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何妨让大自然补一课

  前些日子,同事把放了暑假的孩子送回农村的爷爷奶奶家。送走后又有些后悔,说本应给孩子报个特长班、辅导班什么的,担心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管不住自己,只顾着玩耍,耽误了功课。

  我们也替他担忧,什么农村的卫生啦、野地里的蚊虫啦、敞着口的水洼、池塘啦,七嘴八舌的,都劝他赶紧把孩子接回来。同事就又匆匆回了趟老家。两天后他返城了,却没有把孩子带回。见我们诧异,同事笑着解释:孩子在村里过得挺好,玩得可尽兴了,还长了不少知识。比如,他不仅跟小伙伴学会了如何分辨青蛙的蝌蚪与蛤蟆的蝌蚪,还喂养了两只小兔子,亲手种了一棵豆角……

  听着他开心的说笑,大家又高兴又有些羡慕。其中一个专门给孩子请了家教的同事更是有些沮丧,因为整天窝在家里“进补”不能出去玩,这个同事的孩子闹情绪罢起了课,非但“特长”没见长进,父子关系还僵起来。

  两个孩子在暑期里的不同境遇和表现,令我们感慨。

  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质,精心培养发展其特长,利用节假日作一些必要的点拨辅导,适当地“进”一下“补”,这当然无可厚非也可以理解。但这一切,首先考虑的应是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必须建立在自愿自觉的基础上,并且应“辅”得科学、“补”得适度。否则,罔顾孩子休息、玩耍的正常需求,非要将其按在凳子上关在屋子里硬“灌”恶“补”不可,难免会遭遇尴尬和无奈。

  宁可自己再穷再累,也决不在孩子教育上少花一分钱、少操一份心,是当今父母的普遍心态。基于这种考虑,为使孩子不致“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从孩子进幼儿园伊始,就忙着为其报“特长”、请家教,为此把孩子和自己的节假日全都搭上也毫无怨言,把家庭的所有积蓄几已倾尽也在所不惜。但过高的“成龙”期望,过多的关心呵护,却使孩子过早地承受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长压力。在频频“进补”的重压下,一些孩子不堪其累,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本该活泼快乐的心灵蒙上了“老成”的阴影。所谓过犹不及,这种过度的爱的“聚焦”和“炙烤”,还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心灵扭曲和行为失控,引发一些与我们的美好意愿相悖的成长悲剧和社会问题。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学习是其成长的必须,但二者并非天然矛盾。实际上,通过有趣、有益、有度的玩耍游戏,孩子从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像前一个同事的孩子那样,尽管在幼儿园里就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耳熟能详,但若不是与村子里的伙伴们一起捉蝌蚪玩,恐怕他一辈子也不会知道,那些黑黑的“小逗点儿”的妈妈不仅仅是青蛙还有可能是蛤蟆。而这一些,却不是在学校、课堂或者任何一个“特长班”上能轻易学到的。而如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小学生不知道西瓜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田里,与其视之为不过笑话一个,倒不如说反映了一种现实的尴尬。

  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和智慧,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大自然本身又是一个好老师。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热情,探索的勇气,创新和动手能力,诸此种种,是拥有一定“特长”的孩子所共同具有的秉性。而那种不管不顾孩子兴趣、意愿、承受能力的猛“灌”恶“补”式的辅导课,那种以孩子纯真心灵和快乐童年为代价的所谓“特长班”,只会对孩子身上的这些宝贵秉素有所损伤,而少有裨益。这,对于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来说,尽管心理和情感上可能不愿承认和接受,却总归是要面对和引为警醒的。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