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走光”帖引发全国爱心热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03:19 燕赵都市报

  据新华社电(记者陈鹏)半年多前,毛利辉,这个25岁的云南山村教师一个偶然的个人举动,引发了他始料不及的爱心热潮,这股热潮到今天仍未消退。

  ■“学生‘走光’,我哭了!”

  2006年12月初,云南昭通下了第一场雪。大关县吉利镇瓦房小学的山村教师毛利辉用他贷款买来的数码相机拍下了孩子们脚上各式各样的鞋:打满布丁的破烂胶鞋、接近孩子身体一半大且四处漏水的成人雨靴、用绳子从脚后跟开始四处打结的“叉叉鞋”……

  12月11日,毛利辉把这组照片发到了网上,标题是“学生‘走光’,我哭了!”在网上,他让情感尽情流淌,“我的身旁,是一群穷苦的孩子……他们衣着破烂,穿着破烂的胶鞋,风肆虐地从他们破了的补丁钻进去,雪水沁透了他们张着嘴巴的鞋……冬天,我的学生就穿着这样到处冒水的鞋子踩在冰冷的泥水里,他们冻得发抖……我非常难过!请帮帮我的学生!”

  这张帖子立即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爱心热潮:帖子被广泛转发,点击量最高时飙升到20多万人次,很多网友含着热泪看帖、回帖。携带着爱心的大小包裹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向学校所在的大山深处,各类装着衣服、鞋袜、学习用具的包裹,很快堵塞了吉利镇小小的邮政局。大关县教育局紧急成立“春雨行动小组”,选派三人负责接听学校电话,副局长亲赴吉利镇邮局指挥包裹的分拣分发。

  这仅仅只是开始。毛利辉所执教的云南省昭通市瓦房小学大半年来平均每天能收到近30个包裹,2月份的高峰期平均每天高达100多个。直到今天,包裹还以日均10个的数量源源不断涌向学校。据统计,迄今瓦房小学已经收到7000多个包裹。最远的包裹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最近的就来自大关县内。

  ■“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

  潮水般涌来的捐赠让瓦房小学的孩子们领了一批又一批衣物,当地村民也被动员起来前往邮局背包裹。

  2006年圣诞节那天,瓦房小学的32名孩子领到了第一批捐赠衣物。他们高兴坏了。但是毛利辉不得不帮着他们把穿到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重新搭配再穿:“他们根本不知道衬衣应该穿在毛衣的里面!”还有的孩子把李宁牌运动鞋的左右脚给弄反了……“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毛利辉说。最后,拥有2万多人口的吉利镇每户人家都拿到近30套衣物。县教育局开始将汹涌的爱心狂潮分流到周边的鲁甸县、绥江县、永善县甚至四川宜宾的部分贫困小学。

  在记者跟随毛利辉翻山越岭完成采访的8月中旬,他一路上还不断接到全国各地的爱心捐赠电话。他不得不一再婉拒:暂时不需要了。

  ■面对更多……

  如此多的爱心捐赠,瓦房小学的孩子们肯定用不了,剩下的该怎么办?大关县副县长王晓东说:“看来,需要建立新的扶持机制。”王晓东说:“我们呼吁昭通市能帮忙进行物资分流,让后续的捐赠能够到达更多昭通的贫困山区,让更多需要它们的孩子得到它们;我们更希望爱心捐赠由社团组织、社会群体出面来有效地组织,把社会成本尽可能降低。”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钱宁对此表示赞同:“妇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等机构和民间社团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或者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扶助青少年的基金会,让爱心捐赠在最大范围里发挥最大的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系副主任符继红从另外一个角度评价说,这个事件在提醒公众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个大众工具搭建沟通的桥梁。比之虚假泡沫泛滥的网络信息来说,毛利辉的开诚布公足以消解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插科打诨、冷嘲热讽。不过事情发展到今天,恐怕年轻的毛利辉个人已无法承受其重了,“如何继续为瓦房小学乃至更多的贫困学校尽量多做点事情,恐怕更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指导和统筹。”

  从去年12月11日帖子上网到今天,“学生‘走光’”事件从一个山村教师的“个人行为”开始,最终牵动了整个社会对孩子关爱之情的喷涌。在呼唤爱心的同时,毛利辉无意中开启了一扇小窗,从中,人们可以清晰地读出我们这个社会的丰厚底蕴,感受到人类爱心的温暖和力量。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