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汕侨批”收藏一段历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7日09:43 南方日报
芳姐鉴宝 近日,“潮汕侨批”已上报省档案局、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消息传开后,乐坏了大批集邮者和侨批收藏爱好者。“潮汕侨批”有何意义,其收藏价值在哪?如果不是集邮爱好者或老一辈潮汕人,以及专门从事研究潮汕文化历史研究者,真正了解者恐怕甚少。 “潮汕侨批”已被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等国内外专家誉为“侨史敦煌”,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潮汕侨批是海外潮汕华侨寄回家乡的家书信封上附上汇款数额,兼有家书、汇款单功能的信、汇合一的华侨家书。侨批的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信,潮语、闽南语叫“批”;一个是指“一批”,因为旧时华侨的侨批一般都是一个船期一次,一个船期来一批。 潮汕侨批最早产生于何时已无据可考。而按历史情况推断,应当始于18世纪初叶。清朝初年,“海禁”解除。三面环山、南面临海的潮汕大地,由于资源短缺,地狭人稠,谋生极为不易。那时,已有不少潮人开始到海外寻求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资本的冲击下,自然经济遭受破坏,而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无法成型。以破产农民为主的潮人,迫于生计或政治流亡,向东南亚各国迁移,以谋生存。此后,飘泊海外的潮籍侨胞越来越多。 潮汕华侨,到外面去时总是背着布袋,并保持着勤劳、刻苦的优良品德。漂泊海外的潮籍华侨,艰辛劳作、克勤克俭,希望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恪尽供养父母妻儿的义务。然而,当时的南洋各国,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于是,最早担当起递送华侨汇款,并索得侨眷回音的,是奔走于南洋和国内之间的“水客”。 水客经常来往于国内外,是专为华侨送批或物件的单干户。他们常年与海水打交道,故人们也称之为“走水客”。水客主要是收批,收取微薄的手续费。水客同时在国内买些土特产带到国外做买卖,收批钱后也在国外办一些货物带回来,折成现金后再按寄来的钱分发到个人手里,这个时候水客实际是起到邮差的作用。 随着船只行期愈发频密,水客一年可在国内外作多次往返,收集的侨批大大增加,盈利不断翻倍。此时,水客之间开始联合起来,为专门办理侨批业务设置机构。侨批馆应运而生。侨批馆,后改称侨批局,有固定的营业地点,定期收集、解送、投递侨批,并给寄批人开收据或盖“馆记”戳为证。此时的侨批局,既负有收付款项的金融汇兑功能,又担有传递内外消息的信使任务,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经济实体。 据考证,道光年间,已有批信局在收批,但当时还是很零星,真正形成一种行业是在咸丰同治之间,叫侨批业。19世纪中后期,侨批局在潮汕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通过侨批局汇款,在民国期间每年约有八九千万银元,最高年份,即1930年达大洋1亿元。据1947—1949年邮局登记,此三年间,汕头市共收到侨批500余万封,平均每封以60港元计,总值港币3.2亿元,平均年值1亿港元以上。侨汇源源不绝地注入潮汕,成了这里社会和人民生活肌体上不可或缺的经济大动脉。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家的金融邮政业务逐步发展完善。1979年,潮汕私营侨批业全部收归国有,纳入国家金融邮政轨道。至此,侨批完成了它重要的历史使命。 侨批,已经成为一段过往历史的见证物。它集中反映了那一时期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潮汕人笃求诚信的精神品格。建立侨批文物馆,是研究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资料。 “潮汕侨批”是集邮票品中极具收藏意义的一个品种,较有眼光的集邮者,于侨批未停止使用时便开始进行专题收藏。据悉,2000年开始,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便开始着手潮汕侨批的收集、整理、展出和研究出版等工作。近几年来,“研究中心”通过无偿向侨户征集侨批原件3.6万多件,收藏麦保尔、邹金盛等先生私藏的6万多件侨批光盘。目前,该“研究中心”拥有侨批约10万封,最早一封为1810年。此外,还收集了有关的侨批文物一批,如批袋、市篮、批盒、批局信笺等。澄海等地目前还有不少当年侨批局的遗址。 可以预见,随着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开展,“潮汕侨批”的收藏与研究价值将日益提升。 朱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