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09:38 南方日报

  热门话题

  话题缘起 本月23日起,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正式施行,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以前此类企业银行保证金台账都是空转)。此举是国家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为缓解贸易顺差带来的多个矛盾,也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加工贸易的梯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带动中国产业结构提升和技术进步而进行的主动政策调整。短期内也许会给一些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但从长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该项出口总额的四成,在去年全省逾3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加工贸易贡献率接近70%。作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第一大省,新政的实施将给广东带来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应对?这期话题特请专家献计。

  新政更重要的作用在其导向功能

  □徐林清

  加工贸易是广东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占广东出口贸易总额的70%左右。加工贸易也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相对于此前的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这次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广东的影响会更大一些。理论上说,这次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涉及到的商品其保证金台账由“空转”管理改为“实转”管理,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仅仅是这部分保证金的银行贷款和存款的利差,但实际上会大大影响企业的资本周转,提高开展加工贸易的门槛,对加工贸易将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仍属于“微调”范畴

  但就单项政策而言,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仍然属于“微调”的范畴,大部分企业能够通过适当的生产和销售行为消化政策的影响。所以,与此前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一样,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更重要的作用依然在于其导向的功能。

  政府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走向十分清晰:在近期内,致力于解决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及贸易摩擦问题;中期目标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出口产品的过快增长,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远期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目标并不是靠某几个单项政策可以实现的,可以预见,政府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将不断出台新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提高资源耗费、环境利用及劳动力资源使用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以最终达成上述目标。

  所以,企业不应该仅仅针对某一单项政策的变化采取应对措施,而应该观察政策变化所反映的长期趋势,顺势而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短期看企业可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短期内,受加工贸易政策影响较大的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比如企业可采用深加工结转模式降低保证金负担,还可以通过优化物流管理、降低料件库存等方式减少计征保证金的数额。有议价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协商调整产品价格,将部分政策损失转移给上游或下游企业。无议价能力的企业可以考虑将相关生产环节转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因为中西部地区贸易政策更加优惠,企业综合运行成本也较东部地区要低。

  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塑料制品、家具制造等低附加值的下游产业,大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长期以来靠国内低廉的自然资源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以及政府在环境管制上的漏洞赚取利润,如果对这类企业和产品仍进行政策保护,则无异于鼓励生产者将中国劳动者的血汗、中国的自然资源廉价地出售到国外,而把污染留在自己的国土上。淘汰部分低素质的企业,正是政府中短期政策目标的重要内容。

  长期看必须根据政府政策取向调整发展战略

  长期来看,企业必须根据政府政策取向调整发展战略。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企业必须做好转型的准备。条件较好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适时地改变产品结构,将资本投入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上去。加工贸易企业可以积极向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延伸产业链,一方面引入产品研究设计、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另一方面增加其向当地企业的采购率,促进配套产业集群的形成,扩大加工贸易企业对当地下游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依靠在技术和地缘上的优势,创新加工贸易模式

  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并非要逐步取消这种贸易方式,而是要调整其结构,促进其健康发展。广东是加工贸易第一大省,未来广东发展加工贸易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广东应该依靠在技术和地缘上的优势,创新加工贸易模式,要将单纯的以加工装配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向生产、仓储、转运并重的方式转化。同时,要培育和扶持国内配套企业的发展,对国内加工贸易料件生产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信息支持及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以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增强其竞争能力,从而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广东还应当利用外资政策将跨国公司的高技术、高增值率的加工制造环节引进来,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改变广东制造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作者系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加工贸易第一大省理应领先转型升级

  □刘德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加工贸易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已越过了简单组装而进入加工为主的阶段,并逐渐接触到了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活动,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已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的重要供应商,形成了良好的转型升级态势。但作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聚集地,广东的领头羊作用更多地表现在规模和速度上,从转型升级角度看并未明显走在全国的前列,总体上仍未摆脱低附加值和非差异化加工为主的基本特征。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国家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范围,并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实行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差别待遇政策(即:东部地区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中西部地区A类和B类企业继续实行空转管理),势必对广东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广东的加工贸易企业短期内不会发生大面积转移,但转移是大势所趋

  对此次政策调整的影响作出准确估计还为时尚早,基本的判断应该是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广东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进程,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发展态势。虽然政策调整会造成企业资金负担加重、成本增加等一些不利影响,但短期内应不会发生大面积的转移,因为广东多年形成的加工贸易产业集聚优势短期内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转移到别处(例如中西部地区)也同样会面临问题,诸如物流成本上升、配套服务薄弱、招工困难等。而从长期来看,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营限制类商品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从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转移出去是大势所趋。据我们初步考察,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是全球生产网络中较低层级的供应商,创新能力低下,“加工车间”属性明显。事实上,这些企业早已面临珠三角地区地价和工资上涨、环境标准提高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转型升级还是转移阵地的选择中,他们中大多数可能会选择后者,因为就其能力而言,转移阵地要比转型升级容易得多。

  广东要坚持发展加工贸易不动摇,重点是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国际分工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与变革,传统的垂直型分工正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局面。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不再局限于产业间、产品间,而是越来越多地走向同一产品内部、同一产品价值链不同环节或模块上进行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深化,必然伴随着加工贸易的增长。广东要坚持发展加工贸易不动摇,重点是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从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创新能力和改善环境入手

  从微观层面上看,一个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该地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或模块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或模块,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如设备等,也包括无形资产,如技术、品牌等)。加工贸易企业要想提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就必须逐步获得这种“稀有资产”。研究表明,在“稀有资产”获得及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当地生产要素禀赋、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创新体系等环境因素对这一过程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相关政策必须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改善环境入手。

  推动广东加工贸易沿着转型升级的方向健康发展

  为了充分利用政策调整带来的契机,减少不利影响,推动广东加工贸易沿着转型升级的方向健康发展,可考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基于价值链环节或模块制定本地区加工贸易差别待遇政策。一个地区加工贸易的升级状况更多地体现在全球价值链环节或者某种复杂产品的模块上。目前我国基于最终产品制定的政策无法反映加工贸易的这一特征,广东可考虑针对具体行业中的价值链环节或模块制定本地区的加工贸易差别待遇政策,与国家在产品层面上的政策配合实施。

  二是构筑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指向的创新体系。全球生产网络、加工贸易和产业集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特定区域开展加工贸易的重要平台和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是其核心产业集群创新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是引导、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利用两个市场实施品牌战略。目前,我省许多加工企业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加工制造环节上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具备了进一步向自创品牌阶段升级的基础条件。政府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和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通过加工贸易而形成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开拓国内市场,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支持下,实施品牌战略。

  四是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携手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作者系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

  新形势下广东加工贸易发展思路

  □左连村 徐久香

  中国的外贸政策近期出现了一系列调整:继7月1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之后;7月23日,国家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出台。商务部官员透露,年内可能还会出台新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将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内外市场变化以及产业政策的要求,对此进行动态调整。

  作为中国加工贸易第一大省,广东必须谋划好加工贸易中长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外贸政策的频繁调整传递出重要信号:国家希望通过一系列贸易政策的调整引导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此次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短期内将会使相关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企业的资金压力加大。但从长远看,对促使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发展,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实现加工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均有着深远意义。

  广东去年逾3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加工贸易贡献接近70%。加工贸易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广东受新目录影响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总值的5.2%,低于我国平均影响水平2.5个百分点,但作为中国加工贸易第一大省,此次政策调整,仍将对广东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尤其是纺织鞋帽、珠宝首饰、皮革、化工、塑料、饲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造成一定冲击,进而对广东加工贸易中长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广东省必须做好应对准备。

  以民营经济的提升加快发展内源型经济

  随着广东工业化起飞阶段的基本完成以及广东改革开放的地缘优势与政策优势的进一步弱化,主要依靠外源发展已难以支撑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目前外“强”内“弱”的格局下,要实现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加快内源型经济的发展,依靠本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快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形成外源性经济和内源性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壮大内源性经济的重要内容,广东省应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工业生产制造及研发水平,为更高层次外资的引进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开拓新的发展领域,使民营经济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

  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

  近年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但是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不多。要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搭建好平台,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科研中心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企业的优点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把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有效结合起来,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积聚效应与形成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做大做强一批优秀企业,以带动全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广东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目前广东加工贸易环节在整条产业链的利润总额中只拿到10%左右。广东政府应有意识地提高加工贸易门槛,有选择地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在政策上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上延下伸,鼓励境外技术中心、研发机构、维护中心、测试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向境内转移,引导企业自主开发和自主营销,通过拓展产业链促使加工贸易优化升级、落地生根,增强加工贸易的稳定性和本国经济的安全性。同时,政府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政策调整,限制、压缩增值比例低、税收贡献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粤港经济合作走向合作创新的新阶段

  此次政策调整中,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港商投资企业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这势必使粤港经济合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粤港可以联手淘汰落后产业,提高整体竞争力。提升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金融合作和物流业合作,加强承接服务外包合作,增强区域合作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分别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研究生

  实现加工贸易以本土企业为主导

  □梁育民 余欣

  自1978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并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外经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广东来说更是如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广东吸引外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功不可没。

  但在世纪之交,我国加工贸易开始暴露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因此,从2006年1月开始,中国开始对加工贸易政策加大收紧力度。我们以为,这种政策调整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以把国际合作重点从一般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新形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更好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把国际合作重点从一般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争取在国际分工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提升本土企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水平,提高自主创新和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意识地通过经济杠杆,逐步淘汰高能耗、高资源消耗、污染环境、技术落后的企业。更加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缓解当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当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进入21世纪,国内外形势要求我国转变原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的国内资源占用、土地占用、能源消耗、节能减排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主动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促进对外经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实现加工贸易朝更高层次发展。尽量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价值链,增加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本地采购。促使企业重视研发工作,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的方向发展。推进品牌战略,促进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加速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扩大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更充分地发挥商会与行业协会的作用,克服无序竞争和低价倾销,加强保护知识产权,认真执行行业自律制度。

  降低外贸顺差,减少顺差过大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近几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很快,进口和出口贸易不太平衡。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这种背景下,显然有必要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减少贸易摩擦,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引导加工贸易实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可以更好地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加工贸易实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6%。还可加大对本土企业“走出去”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对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本土经济健康发展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可以提高本土企业的参与程度,推进本土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工贸易本土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股份企业、民营企业等)对加工贸易参与程度不高,业务承接能力不强,应该是中国至今仍无法主导亚洲生产网络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来看,实现加工贸易由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转变为以本土企业为主导,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本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台湾与韩国,都是以本土企业从事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代工业务为主,走过一条从贴牌加工(OEM)到原设计生产(ODM),再到自有品牌制造(OBM)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方面,顺德、中山等地也已经走过可喜的一步。我们有必要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并逐步在全省各地推广,最终为我国本土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

  图:

  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梯次转移和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苏仕日 摄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