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最佳时间为今日18时05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5:18 大河网-河南商报

  

嫦娥奔月
【动态】

  昨天上午8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控制中心主任助理斐照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陶钟山等专家透露,“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最佳时间确定在今天18时05分至40分,如果错过,再次发射就要等到明年。

  据陶钟山说,今晨6时

火箭将开始加注主燃料,发射前6小时加注补充燃料,如果错过发射时间“窗口”,清空和重填燃料需要7天时间。也就是说,错过了24日最佳发射时段,再次发射要等到明年。

  【指挥】

  “嫦娥”飞控指挥部设在北京

  曾作为载人航天指挥控制中枢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过程中,成为飞行控制指挥部。

  卫星实施发射时,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统一指挥,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后,北京飞控中心成了指挥部。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被任命为测控系统指挥部指挥长。

  朱民才介绍,位于全国各地的各航天测控站、天文测量站,位于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三号测量船,以及欧洲和智利的航天测控站将在北京飞控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完成卫星的跟踪测量和控制任务。工程总体、卫星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的相关专家也将会聚北京飞控中心,在飞行正常时监视飞行状态,出现异常时提供决策参考。

  当卫星按照既定方案飞行时,北京飞控中心享有飞行控制的全部决策权;而当飞控方案不得不进行重大改变时,经专家讨论上级决策后,由北京飞控中心组织指挥实施。

  【权威】

  “嫦娥奔月”并非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尽管已有美国、前苏联等相继发射过月球探测卫星,但我国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一号”飞行探测并非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据介绍,迄今对月球开展的探测一般有几种途径。一种是掠过月球,但不减速制动,直接飞走;还有就是撞击;到后期才是绕月探测,以及软着陆、采样返回等。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表示:“就我国此次开展的绕月探测工程而言,虽然起步晚于一些国家,但是起点并不低。我们第一步就是环月,而不是掠过月球。”

  “同时,我们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如果这些科学目标能够实现,有一些是以往没有做过的;或者做过,但并没有那么深。”

  专家表示,我国此次绕月探测四个科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的三维影像,而至今国际上还没有覆盖月球全球的三维照片。这是第一次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照片。

  “此次探月,我国还将获得更多的元素探测的能力。”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说。根据计划,我国此次绕月探测将对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和研究价值的14种元素(K、Th、U、O、Si、Mg、Al、Ca、Fe、Ti、Na、Mn、Cr、Gd等)的含量与分布进行探测。

  孙辉先同时表示,虽然以前对月探测也曾做过月壤厚度的测量,包括实地的测量,但真正对全月球月壤厚度的测量,目前还没有实现。而我国此次将首次采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壤厚度进行准确测量。

  【风险】

  “嫦娥”工程面对哪些风险?

  “到目前为止,只有欧空局的探月是第一次就成功的。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00多次探月活动中,成功率不到50%。”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10月,世界上共进行了123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发射了56颗月球探测器,俄罗斯(苏联)发射了64颗月球探测器,日本2颗,欧空局1颗,成功60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不到50%。

  郝希凡介绍说,人类的月球探测活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58~1976年是第一阶段。1958~1964年期间,由于运载技术不成熟,加上人类对月球环境认识不足,发射的探测器绝大多数失败了,成功率不足10%;1965

  ~1976年,探测活动达到高潮,发射的探测器多达80枚,成功率上升至57%。1977~1994年进入休整期。1994年至今是第二阶段,随着地球应用卫星的逐渐成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加上人类对太空环境认识的加深,成功率已高达80%。

  “航天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事业,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发射探测卫星,我们力求做到一次成功。”郝希凡说。

  据郝希凡介绍,对“嫦娥”绕月探测工程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3个方面:一是可靠性问题,航天任务和系统十分复杂,存在不可知因素,存在单点失效;二是一些无法预知的空间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火箭和卫星构成威胁;三是技术上可能还存在认识不到的问题,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发射月球卫星,可能还存在对某些月球环境因素了解得不足,因而存在风险。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相关链接】

  近期世界发射的月球探测卫星

  除了中国的嫦娥一号卫星外,近期,包括美国、欧空局、日本等都先后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

  “克莱门汀”号月球探测器美国于1994年发射,虽然其主要任务是试验“星球大战”计划研制的仪器,但在科学上取得了丰富成果,借探测月球、小行星1620及空间环境,验证了敏感器及航天器技术。

  “月球勘探者”月球探测器美国于1998年发射,这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发射的第一个专用月球探测器,开始了美国新一轮的月球探测计划。“月球勘探者”采用了一些低成本飞行器设计,结构较简单,它提供了月面一些重点地区的大量基础性数据,所得数据比“克莱门汀”探测器详细得多。

  “智慧1”月球探测器欧空局于2003年9月发射,绕地球螺旋式飞行后于2004年11月到达月球,2005年3月步入绕月工作轨道。按最初的计划,“智慧1”绕月球运行6个月,后来任务被延长1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利用

太阳能电推进系统和月球引力的空间探测器。

  “辉夜姬”(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日本于2007年9月14日发射,包括主轨道器和两颗子卫星在内,探测卫星搭载了14种高精度仪器,将承担研究月球起源和演变的全月球高精度观测、研究未来月球利用和载人探测的可能性、开发未来月球探测技术等3个科学目标。

  1

  点火发射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携带,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2

  进入地球轨道

  星箭分离后卫星将进入地球轨道,绕地球运转3圈,做加速运动,之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飞行4~5天,在此期间做2~3次轨道修正。

  3

  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卫星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途中要经过两次轨道修正,采用最小能量转移轨道。

  卫星进行关键的第一次点火减速,被月球引力俘获,进入12小时绕月椭圆形轨道

  卫星进行第二次点火减速,进入3.5小时椭圆形轨道,近月点速度由2.0642千米/秒降到1.8012千米/秒

  卫星进行第三次点火减速,进入圆形极月轨道,轨道高度200公里,周期127分钟

  4

  进入月球轨道

  卫星进入绕月轨道后,仍将绕月球极地轨道转三圈,稍做调整,进入预定工作轨道。

  5

  绕月飞行一年

  卫星在圆形极月轨道上运行一年,进行包括南北极和月球背面的全月探测。

  激光高度计将激光发射到月面,并接收激光回波,通过接收仪器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测量出海拔数值,将其与CCD立体相机拍摄的高精度图像相叠加,绘制出完整细致的立体月球地图。

  完成既定目标后,绕月飞行一年的“嫦娥一号”有望主动撞击月球,以获取更多月球信息

  来源: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