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工程”具有独创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03:30 新晚报

  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航天学院原院长张乃通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他妙趣横生地对“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进行解读,并鼓励有志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学生们,在校打下坚实基础。

  “嫦娥探月”符合国情

  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不是照抄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国外搞探测的时候不是“绕飞”而是直接“穿越”,我们第一期的绕飞,是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提出的,有明确的科学目标,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即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等。“嫦娥探月工程”关系到国家尊严,年轻人责任重大。

  月球环境有独特优势

  张乃通教授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有3个大的空间活动:一是深空探测,二是载人航天,三是微小卫星的应用。

  进行深空探测的重点是月球和

火星。目的是探测太阳系一些星球上有无生命以及生命的起源,开发上面的一些资源。月球上有地球没有的丰富矿藏资源,稀有元素比地球上多得多。例如,月球上氦-3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万到500万吨,远远高于地球上氦-3的总量。

  另外,我们认为月球的环境具有独特优势———高洁净度、微重力等。这使得好多在地球上因高洁净度不够不能生产的东西,在月球上能够生产。还有一些产品在地球上生产可能会污染地球,而在月球上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

  “嫦娥探月工程”还是人类进行下一步深空探测的有利平台,可以在上面建立空间基地,进行深空探测、科学研究等。月球重力小,从月球去探索火星有很多优势。

  可推进高校科研水平

  张乃通教授告诉记者,“嫦娥探月工程”中好多技术问题是不容易解决的,就拿测控、通信方面来讲,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万公里,远距离传输过程中,信号衰减、信息丢失问题需要解决;地球自转、月球自转、卫星也在自转,无法保证全天24小时都能接收到信号……诸如此类问题,是对科学技术的挑战,它们有的已经解决,有的暂时解决不了。例如月球车,在地球上运行良好,但到月球上还能不能行?怎么去适应月球上的环境?要知道月球也是很大的,而且表面环境很复杂。这些尖端问题都需要解决,这就为高校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

  高校参与“嫦娥探月工程”,对提高科研水平、进行科学探索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会带动一大批相关科技的发展。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