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通名家讲谈:唐太宗的治国艺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15:55 金羊网-羊城晚报
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著有《敦煌百年》(合著)、《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 2006-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曾担任电视剧《贞观之治》编剧。 “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 “唐太宗: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魏徵用不屈不挠的态度表达了心悦诚服,李世民能够透过魏徵的态度看到魏徵的心曲,当然也是高人。这是两个武功高手的对话,观众还没有看清招式,两人已经握手言和、谈笑风生了。”--《全球通名家讲谈》 听孟宪实讲《唐太宗的治国艺术》的,很多都是上面这些“孟氏语言”的“粉丝”。这些出自《孟宪实讲唐史》一书中的经典语录,与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中的讲授一道,为最近的“读史热”又添了一把火。 孟宪实一开讲即先抛给听众一个问题:“唐太宗在历史上,其实仅仅是一个瞬间,他统治中国历史只有23年或者多一点点的时间,为什么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他总结的原因有三:一是在唐太宗统治期间,创造了亲如一家、光明磊落的君臣关系典范;二是当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普遍道德水准很高,成为后代衡量治世的标准;三是贞观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之高空前绝后,唐太宗被各国君主共尊为“天可汗”,调节国际争端、主持国际事务都有赖于他。 孟宪实话锋一转,“所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不是属于研究者个人的,属于我的,而是咱们共同的,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财富!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能否从他的经验教训中扬长避短,在今天、在另外的环境中争取这种光荣?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说是为听史而来,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期待。特别的是在场的许多人都是在所在单位中独当一面的人物,所以更想从唐太宗的治世明政中吸收领导艺术的营养。孟宪实这一席话吊起了大家的“胃口”。 但孟先生不急不徐,仍是从揭开“玄武门之变”的血雾迷云说开去。 他的看法是,发生在公元626年6月4号清晨的这惨烈一幕,是李世民在与兄长的权利之争已不可能用政治手段解决的情况下,作出的必然选择。此前,他身为太子的兄长李建成已经占有了皇帝的支持和群臣的拥戴,而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还有术士根据天象推算出“当有战乱,秦王当有天下”,李世民被父亲李渊当面质问。他当场大哭,然后就开始了夺权的初步战略,诬其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父亲的后宫,气得李渊当场决定第二天开会让三兄弟“当面对质”。次日清晨,待两位兄长奉命进宫,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一剑封喉把哥哥当场杀掉,然后手下人杀了齐王李元吉,控制禁军,进一步“逼宫”,取得了权力。同一天之内,他还杀死了兄弟的十个儿子。 “宫廷中争权夺利不可避免,李世民早期也希望用政治的手段夺权,打败他哥哥,但是后来都失效了,只有采取军事的手段,最没把握的一种手段。”孟先生如是说。在他看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道德打分和政治打分必须分开,而李世民在这样于道德、法律不合的背景下掌了权,其实为他后来的德政提供了某些心理动因和现实必要性。“玄武门之变”甚至成为李世民心中的“原罪”,于是他求治心切,要用空前成功的统治来洗刷这抹血色。 第[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