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励勤在这住了20多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16:11 瞭望东方周刊

  《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上海报道

  楼道里进进出出几十年,但邻居们似乎对王励勤本人有些陌生。难怪,几岁就开始刻苦训练的小孩子,是没有玩耍的时间的,邻居们印象中,从未见过他和小伙伴游玩

  刚过下午四点,不足三米的路面上停泊的小车多了起来。“这些车都是外面的,来接小孩的。”53岁的王春凤下意识地往后面退了两步,一辆黑色的奔驰正从身边开过。

  再往后退两米,就是她自家的房子了。斑驳的墙面上,标注的门牌异常清晰:西藏北路970弄3号。七年前,她家在一楼,王励勤家在五楼,502室;七年后,她家还在一楼,而王励勤家早已搬离了这里,房子卖给了一户张姓人家。

  改变来自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那一次王励勤第一次获得了奥运会乒乓球男双决赛冠军。政府奖励了一套新房,一年后,全家搬了进去。更早的1984年,就在家对面的幼儿园里,大班学生王励勤被挑中,开始了专门的乒乓球训练。

  黄金时代,黄金地段

  闸北在上海本地人眼里属于“下只角”,和繁华、洋气、干净整洁的徐汇、静安不同,与它相关的形容词多是脏乱差。它代表的,是上海曾经的另一面。

  上海地方志记述,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一座是清康熙14年在吴淞江上建的,即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吴淞江上船来船往,有了日益兴隆的贸易,于是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开始形成两个市集,颇为热闹,不过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还是田野。

  上海开埠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闸北区,南面界线至吴淞江至北西藏路西侧,也就是后来王励勤家所在的那条西藏北路。

  那个时候的闸北,繁荣昌盛,俨然是上海工业贸易的新兴之地,是和上海南市相望的两大华界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印刷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坐落之地。

  但日本的侵略,改变了一切,漂亮有序的闸北成为历史。有专家考证后说,“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侵华日军两度对上海狂轰滥炸,闸北都首当其冲,区内95%以上的建筑被毁,从此成为了上海最大的棚户区。

  废墟之上,重建家园并非易事,此后此地陆续建成的房子,大多是杂乱无章、随地而立的陋室破屋,闸北迅速沦为棚户区贫民窟为特点的“下只角”。解放后,改造闸北,拆迁危棚简屋,修建新的居民定居点,成为新政府的目标之一。

  于是,有了王励勤所在小区——止园小区的最初两栋房,那是1958年。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改造继续。小区规模越来越大,四边直抵西藏北路,青云路,止园路,芷江中路。止园小区居委会宋主任介绍,小区现已有5500平方米,2000多户人家。

  沧桑岁月,人来人走。小区很多人也搬离了此地,留在这里的房子大多也租给了别人。卖掉的,不太多。“这里地理位置很好,闸北区的黄金地段,去南京路就三站路,是中心城区。”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