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的三室一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16:11 瞭望东方周刊

  9年前到这里的宋主任,回忆了第一次去王家的情形。“那年王励勤得了奥运会双打冠军,我们送花篮去祝贺,他外婆、爸妈都在家。”

  王家所在的西藏北路970弄3号楼,原本只有四层,后来又加了一层。王励勤家,就在新加的五楼上,一间约十八九个平方米的房子。

  拾级而上,正对着楼梯的有两个门,看上去和普通的一梯两户无异。“阿拉里面也是三室一厅,只不过住了三家人,呵呵。”王励勤家一墙之隔的老邻居一边打开房门,一边说。门开后,才品出此话的调侃味道。

  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老式房子,每套三间房,住了三家人,合用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还没有厅呢,厅就是那个走廊吧?”邻居继续调侃。

  502室里,王励勤一家原来住的那间房门锁着,现在的主人外出未归。地面上铺了白色瓷砖,是后来的人装修的,以前的面貌如何,邻居建议去隔壁看看,便知分晓。

  推开门的那一瞬间,除了“天哪”,没有任何言语能说出那份惊讶。厨房——两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挤满了陈旧物件,件件都像几十年前的废弃品,墙上地上黑乎乎的,已经辨不清界线;卫生间——同样两平方大小的地方,站几分钟就憋闷得慌,一个破败的马桶嵌在乌黑的地面上,依稀可见泛着灰的一点点白。

  没有洗浴设施。邻居说,他们一直在公共浴室洗澡,夏天时只好用冷水浇浇。

  从厨房的窗户向外看,是另一番景象。四车道的西藏北路,车来车往,一派现代化急冲冲的速度。路对面的小区从外墙上判断,肯定是近年的作品。

  屋里屋外,反差如此强烈。

  这里的西藏北路原来叫和田路,后来拓宽了,两车道改成了四车道,和西藏路贯通,遂改名。马路拓宽了,杂乱的小摊小贩自由市场被清理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

  在环保方面,亦是如此。20多年前这里还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区,一家距离不远的染料厂,每年梅雨季节,路上坑坑洼洼的都是五颜六色的雨水,花花绿绿的颜色铺满一地。后来政府大力改造,那些企业纷纷搬走了,空气质量好了许多。

  从改造和田路那天起,王励勤的邻居们觉得有了指望,改建,或者拆迁,总会轮到自己家。但2002年和田路建好后,周围动迁了,修造了新的小区,他们的希望却依然渺茫。

  路两边的绿化带,人行道都被扩充成了大马路的一部分,这些老房子距离闹哄哄的交通要道更近了,仅仅一米多点。居民们表达着他们的不满:“每次外面重一点的车子或者公交车路过,房间都感觉摇晃起来,桌子上的杯子有时候都晃呀晃的。”

  几十年来,这里的住房条件一直没有改变,有的人搬走了,陆续来了很多外来人口,几家合用的水费平摊时,常有吵架声传出。两千多户人家,仅仅1/6有单独的厨卫,其他的都是合用。

  不到20平方米住了20多年

  和王励勤家共用502房的邻居,也姓王。更巧的是,王先生的弟弟叫王月华,和王励勤母亲同名。当年王励勤父母结婚时,就在家里办的,王先生参加了婚礼,很简朴。

  国手王励勤的父母都是土特产公司的职工,人很和气,几十年从未和楼上楼下红过脸,平时共用地方也常见王妈妈清扫。

  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单间,王励勤和父母、姐姐、还有外婆一起生活了20多年。但邻居说,王励勤后来一般都住到体委宿舍去,家里实在太小了,没地方住。

  小时候,每天早上六点,王励勤父亲就起床带他去跑步。参加乒乓球训练后,有时外婆接送,有时父母接送,基本上是全家出动。王春凤记得,那会儿星期天常见到小王励勤拿着球拍,在楼道里对墙练习。

  有趣的是,这里邻居们的子女,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专门的体育训练。

  比如王春凤的女儿,曾经练过游泳和乒乓;王先生女儿,也练习过游泳。可惜,都没能坚持下去。“那是在王励勤带动下,呵呵。”王先生说了句玩笑。

  楼道里进进出出几十年,但邻居们似乎对王励勤本人有些陌生。难怪,几岁就开始刻苦训练的小孩子,是没有玩耍的时间的,邻居们印象中,从未见过他和小伙伴游玩。

  “没有童年!但一点不可怜,他毕竟奋斗出来了!”——这一点,邻居们高度一致。王励勤的成功,至少改变了家人的居住环境。

  不时还有丰田、奔驰从这里经过,对于那些老人,那些没有条件离开这里的人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探访王励勤居住了23年的家,不过是让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多了一次絮叨真实生活的机会。

[上一页] [1] [2]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