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05:47 华龙网-重庆晚报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李静、史宗伟随重庆第一支医疗队于13日凌晨便到达绵竹,后来又乘冲锋舟进入映秀镇,见证了到达映秀的首支医疗队伍。本报记者董亿随重庆抗震救灾志愿队也到达重灾区绵竹汉旺镇。本报记者于淋随爱心车队将救援物资送到绵竹兴隆镇、尊道镇。记者感言:见到平生从未见过之多的尸体,看到分离的悲伤和生命的可贵。向所有的志愿者们致敬,唯有用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谢淙泉、田莉、刘海燕、杨帆随本报爱心车队运送救援物资到平武县。记者感言:两入灾区,所见所闻,悲痛无以言表,乞愿我的悲愿智慧如清凉月光为灾区逝者遍施祥和安乐,为灾区生者衡世祈祷,如意吉祥。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陆纲、朱亮、贺怀湘、何英前后抵达绵阳,主要采访灾民安置情况。记者感言:每个热血男儿都想为灾区出力,我们的心贴得更紧了。倾听、倾听、再倾听,每个灾民的故事都让我们震撼。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除了倾听和记录,我们做不到更多。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江涛已在都江堰呆了6天。他看到灾民都集中在灾民安置点。几天来,他的脸、手臂等被晒伤。记者感言:每当采访到死里逃生的人群,谈到他们的经历,无不泪流满面。这次地震,我深深感到灾魔的可怕,但在举国同悲的时刻,全中国抗灾的决心让我深刻感受到民族魂和中国心。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朱昕勤、罗玺、张质一直在重灾区汶川映秀镇采访,多少个夜晚从余震中惊醒,多少次为幸存者的勇气流下眼泪。本报记者冉文从14日晚跟随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赶赴灾区,一路几经生死,曾目睹新闻同行遇难,自己也写好遗书揣在身上。昨日,本报记者陈国栋途经都江堰也向汶川进发。记者感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记者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灾难面前,重庆人民没有旁观。在灾难面前,重庆晚报人没有犹豫!截至15日晚,23位晚报人,前后5批义不容辞地奔赴四川重灾区。有的记者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随同救援部队跋山涉水,第一时间进入震中,采写了众多鲜活的新闻。

  本报记者黎奎随医疗救援队到达德阳。

  记者感言:在这里,每时每刻目睹世间最大惨剧,随时都想痛哭;在这里,各方云集营救,灾民自救互助,同样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前往什邡的路上,本报记者丁香乐看到稻田里已有农民在插秧。

  本报记者冉启虎带病工作,直到被广州军区军医“赶回”重庆。

  记者感言:经历过就不后悔。

  在彭州采访的本报首席记者刘邦云从15日至今,没吃过一顿午饭和晚饭,采访路上感动无限:前晚回成都发稿,坐出租车跑了30多公里,到达目的地后,司机坚决不收费。记者坚持付钱,他冒火了,说:“全国人民都在支援四川,我也就跑跑出租,没有别的能力,我不能收钱。”

  记者感言:每天都在经历着感情的冲击,每天都被灾区的人和事感动。

  本报记者陈林昨日随我市交通系统到卧龙抢修道路,随时面临余震、泥石流和塌方。

  记者感言:想尽快到灾区,让重庆的物资尽快派上用场。

  ■记者 丁春兰 整理

  网络编辑:甘健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