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要学会原谅自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15:59 新民晚报

  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吴晶晶)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灾发生后,与生命救助同等重要的是精神安抚和心理援助。“面对灾难,幸存者要学会原谅自己。”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研究员22日在中国政府网参加在线访谈时表示,灾难过后,要重视对各类人群的心理援助,用坚定的信念面向未来。

  为灾区孤儿重新寻找平衡

  “面对这种大的惊恐,有些孩子表面看起来不错,但是在数月后可能会表现出一些问题。”时勘说,儿童可能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转移的方式,比如说睡眠不好、神情呆滞、做噩梦、不说话。这个时候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宣泄,按照孩子的心理规律进行心理辅导和援助。

  对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们,特别是孤儿,时勘表示援助他们的时候,不是恢复原样,而是要重新找到平衡。“他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你无法去替代他们,亲友来领养是最好的。很多善心人要去领养他,一定要让孩子理解,想办法去跟他建立一种平衡,来替代他的父母。”

  救援人员也要适度宣泄

  地震中救援人员、医务工作者、记者、志愿者等亲身经历了大灾的场面之后,精神上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时勘表示,对不同人群都应进行适当的心理援助。

  救援人员在灾区再困难、再紧张不要忘记吃饭、睡觉,而且要注意疫病的传染;心理上要避免过多的自责;要和战友多沟通,分享抗震救灾的经验。

  医护人员和新闻记者在一线工作,每天接触大量的受灾群众,时勘对他们提出几点建议:注意防止过度疲劳,避免自己受感染;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要客观面对后期现场搜索的结果;同伴之间要交流,要适度地宣泄。

  对于到灾区的民间志愿者,时勘建议他们一定要跟当地政府沟通;避免盲目行动,一定要周密计划,严密组织,而且要注意自己的后勤保障;遇到挫折要乐观自信,学会表达和求助。

  普通百姓避免“沮丧反应”

  时勘说,地震灾害后不管是旁观者还是亲身经历人,都应了解一个“沮丧反应”,在第一个阶段可能出现麻木或敏感,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容易出现埋怨、自责、后悔的情况,再严重一些就会转为抑郁症状。

  时勘建议,每一个网友都可以尝试去找一个受灾的群众,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助关系,帮助他们设立重新恢复生活的目标。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