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簿公堂,你要清楚告的是谁(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08:40  兰州晨报

  杨倩:当这三大诉讼主体身份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受案条件时,法院会作出裁定予以驳回的行为。从立法本意上看,驳回起诉主要是对从程序上不符合起诉条件,但法院因种种原因已立案受理的案件进行的事后补救,仅仅是针对当事人的某次起诉行为所做出的程序性裁定,而不是对当事人讼争的实体权利所作的裁判。当原告就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予以修正后,可以再次起诉。因此,不能说驳回起诉就意味着官司输了。

  主持人:法律对诉讼主体身份有何规定?

  揭益民:民事起诉是由原告提起的,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提起诉讼的人必须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因此,诸如在侵害胎儿继承权诉讼或侵害死者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的诉讼中,由于他们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若以他们的名义起诉,则属于主体身份不适格。再如,有些单位或企业分支机构由于未领取、已注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则不能在诉讼中成为独立的原告,而应由其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以原告名义提起诉讼。另外,起诉者并不是诉讼利益遭受侵害的主体,也不能当作原告,像上面案例提及的程女士,并非实体权利的被侵害者,故其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就属原告身份不适格。

  杨倩:还有就是被告上法庭的被告身份不适格的则占的比例更大。一是错告,即被原告提起诉讼的人或单位并不是其合法权益的侵害者。在经济往来中,将个人行为误当成法人行为,或将无法人资格的企业分支机构误当成企业法人,就会出现经济纠纷案件中的错告。另外,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继承财产案件以及合伙经济纠纷中,经常会出现只起诉了数个侵害者中的一个或几人,而遗漏了其他的侵害人,这种情况叫漏告。还有一种情形,有的起诉者为保险起见,故意将一些本不应承担实体责任的个人或单位也列入被告行列的行为则成为滥告。

  程铭:还有两种因受诉法院身份不适格的案件在实践中相对较少,一是起诉的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另一种是本该递向A地法院的诉状错投B地法院的。

  主持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告错情况呢?

  杨倩:引起告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很多市民以及单位法人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不够熟悉,缺乏一些基本的诉讼主体常识,如对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理解错误;对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供销人员或者受委托人的个人行为与法人行为混淆不清等。

  揭益民:有些当事人在不能准确地理清各类法律关系时,为保险起见会滥列当事人。应该说,诸如继承案件应将所有继承人都列为被告、诉讼主体应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等都是最起码的法律常识。然而许多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常识而导致主体身份不适格。比如为了防止债务人逃避债务,有些当事人会将与债务人有关联的承租单位、主管部门等也状而告之,从而最终导致滥告。此外,因客观原因无法找到所有侵害人、负债企业或个人故意隐瞒真相而逃避债务、因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管辖法院有变等亦是导致主体身份不适格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也许有人认为告错了再告一次,无非就是耽误时间而已。

  程铭:这种想法很片面。事实上出现“告错”情形,首先对原告自身的危害是最明显的,事非得以,人们是不愿轻易对簿公堂的,因为它耗费了当事人的大量精力和财力,更不用说再来一次。其次,如果一旦因为被告主体身份不适格,经审理后导致被驳回诉讼请求,就是人们常说的败诉,日后若无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再就同一事实和诉讼请求起诉的,法院将不予受理,而且诉讼费用由败诉的原告方自行承担。

  杨倩:有时出现告错的情况,还有可能引发连锁诉讼,从而给原告带来不必要的讼累。如被告在被错告后,认为诉讼给自己带来了损失,或使自己的名誉受到损害,往往会以此为由将原告告上法庭。此外,由于不适格原告的起诉或错告等诉讼行为不能导致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的中断,这样极易造成原告损失的不断扩大,甚至因超过诉讼时效而无法挽回。

  揭益民:另一方面,它给法院的审理也增加了强度和难度。此类案件起诉后,立案庭和业务庭的审判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来理清法律关系,确定正确的主体;案件一旦进入业务庭,审判人员还要解决应诉被告追加、不当主体退出等程序性问题,如果受诉法院无管辖权,还要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这无疑加大了法院的工作量。

  相关链接

  》》数字

  最高人民法院于1987年9月1日印发的《诉讼收费办法》规定:“其他非财产案件,每件交纳10至50元。”1996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发《关于几种案件诉讼费问题的复函》规定:“对驳回起诉的案件,应按非财产案件的标准收取。”根据上述规定,法院对驳回起诉案件的诉讼费均是按每件50元的标准收取的。2007年4月1日起实施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规定,驳回起诉的案件不交纳案件受理费。

  据《人民司法》

  》》》声音

  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从业人员要加强民事法律、法规及有关司法解释的学习和研究,起诉前应及时到法院或律师事务所进行咨询,以理顺法律关系,搞清有管辖权的法院,摆正诉讼主体的位置。有条件的企业还可招聘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或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以把好签订合同关和起诉关;公民遇到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时,要及时报警,以维护现场并弄清相关责任人员的身份,从而据实确定起诉对象。

  据《人民法院报》前一页

[上一页] [1] [2]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