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安学
□本报特派记者 尹安学 摄影报道
“‘神七’还没发射,好多地方都说当地有种子随‘神七’上天,据我所知,这不可能。他们说的很多植物根本不可能被搭载!”昨天下午,国家航天育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透露,“神七”的主要任务是太空行走,搭载的种子很少。
“神七”主要任务是太空实验
羊城晚报:今年以来,有报道说,会昌1000粒水稻、大连大豆、水稻等五类种子将随“神七”遨游太空。
刘录祥:我看过这些报道,那都是瞎说。
2003年,我想将福建引进的台湾的种子带上“神五”,经过联系,我的想法得到国家的同意,很快选择33种、100克台湾种子搭上“神五”。“神六”搭载的种子远少于这个数量。
“神七”上搭载的还是植物,但物种比较少,数量也很少。
羊城晚报:发射一次飞船不容易,为何不在“神七”上多搭载一些?
刘录祥:“神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太空实验,实现太空行走。“神七”上将有3位航天员,空间小。这次搭载的种子只能算顺便搭载。
地面杂交仍是育种主要方式
羊城晚报:估计有读者会很失望。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把种子带上天转一下,就会高产。
刘录祥:这绝对是误传。航天育种只是多种高科技育种技术之一。航天育种能带来高产,但成本昂贵。我们现在培育新品种,仍然要靠传统的杂交育种。
羊城晚报:传统杂交育种与航天育种的区别在哪里?
刘录祥:传统杂交育种是品种间杂交,培育出新品种。而太空育种只是通过宇宙粒子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因素,诱导种子基因发生突变,使植物产生可以遗传的独特性状。
从本质上讲,航天育种只是相当于用人工手段、太空条件,把种子自然变异的周期缩短了而已。
太空育种均经过多次筛选
羊城晚报:既然种子会变异成好的,也可能变异成坏的,如何区分和选择种子,不至于影响人类健康?
刘录祥:我国航天育种从1987年就开始了。21年来,我们经过多次育种发现,水稻上了太空容易变异,小麦却不容易变异。
种子从太空回来后,我们并不知道哪些是有益变异,哪些是无益变异。我们会将这些种子培育出来,逐步筛选。比如水稻,我们通过种植发现,有些稻秆太长,不能抗风,这类变异的种子就要被淘汰;有些稻秆矮,抗风效果好,容易高产,我们对这类种子就重点培育,最终形成新品种。
“始于偶然”是个大笑话
羊城晚报:有个说法需要向您求证。有报道说,1987年,我们在发射卫星中,偶然放了一些种子,回来后发现种子长势喜人,此后才开始真正的航天育种。
刘录祥:这是一个大笑话!千万人研制的卫星,怎么会随便搭载种子呢?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美国已经多次在发射卫星中进行航天育种实验。
羊城晚报:俄美航天育种技术成熟,他们为何不将这一技术用于农业生产?
刘录祥:他们是重点放在了为宇航员的长期空间飞行服务上。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何不将这项技术转向农业生产。用核辐射育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的认可,联合国还成立了植物遗传育种处。21年来,我们已经培育了63个航天品种。高产水稻“华航一号”、“培杂泰丰”等品种就在广东等地大面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