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面”,跟火箭专家一起见证中国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06:23  燕赵晚报

  本报的两位幸运读者王天元(左一)、王利华(右一)与火箭专家彭晓波(右二)、影视明星方青卓一起参加新浪网的直播。

  【第一现场】

  参加直播,与火箭专家“面对面”

  昨晚8时45分,神舟七号发射在即。参与本报与新浪网联合发起的“天问·探秘之旅”第一站的两位幸运读者,与新浪网的两位嘉宾一起,共同坐在新浪网的直播间里,参加网站组织的神七发射直播节目《见证中国的力量》。

  中国运载火箭设计院主任设计师彭晓波老师和著名影视演员方青卓女士,是本次活动邀请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其中,彭晓波老师更是昨晚的核心。他一直参与主持“长征”系列火箭的一线设计,在祖国航天事业的最前方奋战了十几个春秋。昨晚,当现场的两位读者王利华、王天元得知眼前这位向他们招手致意的彭晓波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箭专家时,立刻惊呼起来。“能和火箭专家见面,是我一直的梦想!我真的太幸运了!”

  现场交流,心中疑问得以解答

  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状况下,轻轻一碰就能翻出去的感觉,包括在月球行走的状态,对于孩子,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王利华和王天元正是这样两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和专家一边看直播,一边聊神七。

  与彭晓波老师的现场交流,让他们心中的疑问终于得以解答。当彭晓波得知他们一个来自石家庄一中,一个来自河北科技大学时,鼓励他们说:“太好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需要年轻人的关注。欢迎你们以后也能加入到祖国航天人的行列!”

  【昨夜实录】

  谁拥有太空,谁就拥有未来

  发射前十秒,为神七倒计时

  主持人:让我们来为我们的“神七”倒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小小的直播间沸腾了)

  主持人:我觉得我们的宇航员心态很好,好像拿了本杂志类的东西在那儿看(笑)。应该不是看杂志吧。

  彭晓波:应该是指令、任务的操作手册。

  网友:听说神舟七号是世界上空间最大的飞船,而且以后建太空站时,要有20吨载重能力的火箭上空?

  彭晓波:是这样的,目前我们国家的神舟飞船在现在使用的飞船当中乘员数量或者是载重重量最大的飞船,和俄罗斯的联盟号、联盟TM相比,我们的空间更大。为了空间站的建设,我们国家正在研制更大运载能力的运载火箭。

  发射后10分钟,

  网友夜空中看到亮点

  网友:大家快出去看,我在天上看到了一个亮亮的点,通过窗户都能看得到。

  彭晓波:应该说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因为火箭在飞行过程中,沿途还是要经过很多地区。尤其是在一些天气情况比较好,然后光照条件也比较好的情况下,用一些简易的设备应该可以看到。

  主持人:我们刚才听到一阵掌声,是三位宇航员挥手向地面人员致意,他们在飞行舱里感觉怎样?

  彭晓波:载人航天要求最大的过载不超过5个G,就是不大于5倍的重力。一般人不经过训练是不能做的。因为在很高过载的情况下,你要动一下本身是很困难的,相当于你体重增加5倍,你举起你的手都觉得力量很大。举手也是很艰难的。

  发射后12分钟,船箭分离时刻

  彭晓波:此刻最少应该运行到从我国青岛上空出境,现在应该在黄海上空。

  主持人:在发射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情况会有一个应急的措施?如果在发射的过程中,船箭分离之前出现一些故障,会不会有一些补救的措施?

  彭晓波:有一些补救的措施。作为载人航天来讲,我们的设计要求是一处故障不能危及航天员的安全,通俗地讲发生故障的时候应该通过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能够把航天员带到安全区以外,进行成功的逃逸救生。

  (不久,电视主持人宣布,神七发射成功!一片欢呼)

  发射后半小时,今夜无眠

  主持人:今天晚上我们能不能不睡觉,昼夜看电视,是不是监测我们都能看得到?

  网友:今天晚上就看电视。可以看他们吃什么,看什么。我们特别愿意陪着他们,看着他们,观测他们,除了机器以外,仪器以外,我们愿意全程陪伴他们,看他们梦想的到来。

  主持人:对于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来说,飞行舱可以说是他们的母体,有一根脐带连着他们进行太空行走。对于飞行舱来说,祖国是他们的母体,地球是他们的母体,母体的人员愿意陪伴着他们度过这一个时间段。

  谁拥有太空谁就拥有未来

  主持人:咱们的航天发射方面在世界上都算是成功率高的,是不是说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技术相当了?

  彭晓波:我觉得要客观评价的话,应该说我们和美国之间在技术上、在投入上、在航天的规模上,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们国家在去年完成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航天界我们把它定义为中国由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转变的开始。但是我个人理解,应该说也是转变的开始。在不远的将来,应该能和他们并驾齐驱。

  谁拥有太空谁就拥有未来,这本身有它一定的道理,也是由美国最早提出的。美国作为一个空间技术或者是航天的一个大国,它对空间技术和相关的应用十分重视。大家都知道美国在这个地方也确确实实花了很大的力气。作为航天这个行业来讲,国外也有一个基本的测算,每投入大概1美元,它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大概是在29美元,间接的经济效益有可能上百美元。因此,应该说也是一个投入小或者说投入少,而收效比较大的一个产业。

  【活动解密④】

  看宇航员出舱行走

  参加“航天大PARTY”

  本报和省科技馆共同组织的“航天大PARTY”,将于明天14时在省科技馆举行。整个活动持续一下午,项目众多,精彩不断。

  首先,幸运读者将在河北师大天体物理教研室杨大卫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位于省科技馆室外的“宇宙与航天”展区。之后,进入室内,由科技馆工作人员带领,参观“电磁”、“声光”、“力与机械”等展区,其间听工作人员讲解,有些项目可以亲自参与体验。

  大约15时20分,进入“蓝色大圆球”,即宇宙剧场。在这儿,杨大卫老师将给大家讲解神秘星空。

  灯光再次打开,就进入了我们欢乐的“神七时刻”。我们邀请到了中电科技集团54所的两位专家——54所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刘明春、54所遥控遥测专业部系统与产品规划室主任耿虎军。他们曾多次参与飞船测控通信系统的研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现场,我们会将模拟神七飞天全过程的3D动画大片投映在银幕上,耿虎军将对照大片作飞船运行各个环节的讲解。大约16时30分,预期中的出舱行走就将进行,所有人将共同通过画面投映来观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最后,观众可以请在场专家解答自己的太空疑问。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清泉 吴潇 发自北京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