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神舟七号飞船进入第二天。两天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天地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我们从电视上、网络上看到的各种画面和数据几乎全部出自于此。
在航天员眼里,这里的科技人员是他们生命相托的朋友。首位“飞天”的航天员杨利伟更是称他们为“距离航天员最近的人”。
“北京”盯着显示器
“神舟七号,我是北京!”
“神舟七号到!”
这是飞控中心与航天员的第一次通话。这句呼叫,来自坐在调度台前的一位年轻人,他就是肖龙。这位“北京”正盯着显示器,关注飞船内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神舟七号上天的那一刻,飞控大厅里最紧张、最忙碌的人,应该就是总调度。
肖龙、张强、常向锋,三位总调度,轮流值班。他们个个镇静而干练。
航天员在飞船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依照总调度通过天地通话的方式传送的指令做出的。不仅如此,从飞船发射场到陆地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从飞船入轨到精确定轨,从飞船变轨到中继终端在轨试验,从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到天地通话,从释放伴飞卫星到飞船返回,地面向飞船发出的每一条指令,注入的每一组数据,关键时刻的每一项操作,都是由北京中心全程指挥、精确控制的。总调度的每一个调度都维系着航天员的安全,关系任务的全局。
飞控中心有100多个关键任务台,如果说一个任务台仅对应一个软件的话,总调度就需要熟悉数十个软件的性能,熟悉成千上万条指令的目的和意义,并能随时随地迅速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
在备战神七的日子里,为了更好地和航天员沟通,让航天员熟悉自己的口令,肖龙、张强多次到航天医学研究所与航天员们沟通,模拟天地对话。为了使自己的发音准确,他们不知读“破”了多少张报纸。
大屏幕展现美丽轨迹
每一个到过飞控大厅的人,都会被大厅前端四块巨大的液晶显示屏震撼。大屏幕上,深邃广袤的宇宙中散落着点点繁星,如雄鹰般展翅的神舟飞船围绕着蔚蓝旋转的地球缓缓飞翔,圆形的飞行轨迹清晰可见。
这些逼真的三维动画情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被人们称作“上帝之眼”。
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上帝之眼”出自一个年轻小伙儿的手。这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儿就是负责可视化专业的张伟。
飞船进入太空后,地面将接收的数据实时转换成动态、直观的图形和图像,高效地表现航天器的飞行过程与工作状态。可视化内容真实,与航天器实际状态完全同步,可以作为航天测控的重要决策依据。
第一次承担制作嫦娥任务三维动画的工作,他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通过调视点、改模型、反复修改位置、更改颜色,长达几个月的连续奋战,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图终于在大屏幕上显示出美丽的图像。
神七任务中,他又再次担当起设计的三维可视化程序的重任,这一次,他更加得心应手,不仅解决了多分辨率纹理动态调用、实时图形绘制、测控信息展示等技术难点,而且在用户交互性、视点灵活性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联试期间,新的三维可视化程序首次呈现在大家面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大家赞不绝口。
26岁的主任设计师
这次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任务,飞控中心任命了42位主任设计师。这些主任设计师中,最年轻的只有26岁,叫曹建峰,是一名助理工程师。
同事们习惯叫他“小曹”,不仅是因为他年龄小,还因为他身材比较瘦小。然而提起这位年纪不大、看似柔弱的小曹,很多老同志都竖起拇指。
被任命神七任务轨道计算主任设计师的小曹是轨道室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也是被同事们普遍看好的“明日之星”。这不仅是因为他百分之二百的工作热情,更是因为他的精湛技术水平。
小曹所处的岗位,职责非同一般。飞船被发射升空后,测控人员要在第一时间为决策组提供第一组轨道根数。但飞船在上升段和入轨段的时间非常短,而要操作和控制的进程非常多,往往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必须准确算出这组根数。
为了实现短期精确计算,曹建峰提前编制了一套流程,从VMS系统二进制的轨道根数文件生成到windows系统下指定的Word文档,实现了不同操作系统的快速转换和处理,只需10秒钟就能得到参数。
小曹是个善于动脑的人。他说,其实很多好的点子都是为了偷懒想出来的。
在神七任务新系统单元测试工作中,他发现测试驱动模块对当前环境支持不是很好,且测试程序编写较为麻烦,于是经过不断试验后,重新编写原有驱动模块,减轻了测试准备的工作量。他开发的轨道计算进程实现了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和分类处理,不仅增强了软件功能,操作性也更强了。特派记者吕剑波特约通讯员杨冰姜宁(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