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航天员出舱行走五大疑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03:55  扬子晚报

  疑问1 开门为何用了足足6分钟?

  神七航天员在圆满完成出舱活动的过程中,遭遇了几个有惊无险的“小插曲”。出舱结束后,专家向记者进行了解释。

  16时35分到41分,飞船轨道舱的舱门从开启到完全打开,足足用了6分钟的时间。

  “我一点也不紧张,我们对此早有预案。”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地面训练开门,不需要这么长时间。航天员在地面上虽然进行了大量模拟训练,但地面是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的失重和真空环境的,因而操作过程肯定会有差别。”

  陈善广说,开门的过程中,刘伯明在舱内进行了为翟志刚固定腿部等协助工作,以帮助他找到着力点,舱门随后被顺利打开。他同时表示,这个过程加强了我们对太空的认识。

  出舱过程中,翟志刚在第一次打开飞船舱门后,为何又将舱门关闭?从“神七”任务现场赶回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工程师邓一兵,昨日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中心,现场解析航天员出舱活动,解答了这个问题。邓一兵介绍说,手动开舱门的动作是设计师设计的,因为从安全角度考虑,手动开门更安全,手动开门有两道锁,打开第一道后再打开第二道,这样能够保证舱门的安全,舱门打开后就直接和外太空相通,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动作。

  在翟志刚打开舱门的过程中,第一次打开舱门后,又很快关闭了舱门,对此,邓一兵解释说,这是因为第一次打开时,舱门的位置没有完全弄好,门打开后,翟志刚挪不开身,所以,第二次他找到了个好的位置,再把舱门打开。

  在舱外活动阶段,翟志刚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是展示了国旗并进行讲话;第二是把一个在轨道舱外的实验装置——固体润滑材料进行回收;第三是在舱外进行局部的行走。这些都是按照计划全部完成。

  疑问2 现场为何响起“火灾警报”?

  翟志刚还没有完全“走”出舱外,“火灾警报”突然传来。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赶快走出大厅,来到指控大厅旁边的飞船控制室一看,原来是一个感烟探测器失效了,所以传感器发出了高电频信号,误报为“出现火警”。

  就在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准备回到轨道舱时,一根白色的带子“挡”在了他的两腿之间。这根带子,就是把航天员和飞船连接在一起的电脐带。

  航天员刘伯明在飞船发射前曾说,太空行走中电脐带和安全系绳发生缠绕会很危险,但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显然,翟志刚训练有素,没用多久,他就手脚并用地把电脐带拨弄到了一边。

  尚志进一步解释说,实际上,当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下,没有氧气,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

  疑问3 固体润滑材料装置是怎样取下的?

  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取下安装在船舱外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通过研究人员的巧妙设计,取下材料只需单手进行“拨、拉、压、提”4个动作。

  神七固体润滑材料空间试验项目主管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翁立军介绍,固体润滑材料被固定在试验样品台上,航天员只需做“拨、拉、压、提”4个动作,用一只手就能取下。然后,航天员将其装入与航天服材质相同的袋子里即可带回。

  设计试验装置时,既要保证操作简单,同时还要保障在飞船发射和飞行过程中,样品能够紧锁,不会轻易脱落。

  “试验装置在空间只需进行一次解锁操作,但为了确保这一次的成功,设计人员在地面进行了2000多次的解锁试验。”翁立军透露,从装置的方案设计到正样发射,研究人员前后设计了7套装置,所进行的解锁试验不下2000次,其中在真空环境下的试验达数百次,装置的可靠度达到了0.9965以上。

  疑问4 翟志刚挥动的五星红旗是如何制成的?

  在太空行走过程中,翟志刚挥动了一面五星红旗。据介绍,这面五星红旗是由各大系统上百位工作人员每人一针绣成的,五星是用十字绣绣出来的,凝聚了科技人员很大的心血和期待。有专家猜测,红旗材质可能是织锦类。

  疑问5 舱外服为什么要随轨道舱一起燃烧消失?

  翟志刚身着价值3000万元的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进行太空行走,但在“神七”返回时却只能带回来一双手套。 虽然舱外服可重复利用,但在本次“神七”飞行中,因为返回舱容积和重量受到限制,舱外航天服将和轨道舱(气闸舱)一起坠入大气层燃烧消失。

  中国自主研制的舱外服名为“飞天”,这一名字也由胡锦涛在它的右臂上题词,其左臂上则有国旗。该航天服重达120公斤,并非一开始就是可以穿卸的整件,而是在上天后由航天员从气闸舱舱壁上的支架取下来一个服装包,再放在服装架上进行解包和检查,随后进行组装。

  虽然在“神七”任务中,航天员太空行走时间定为半小时,但这件硬结构主要由铝合金制成的舱外服,将能保障航天员出舱4小时。

  航天服胸甲像是一个操控台,包含安全带以及电脐带等保障系统。壁厚仅1.5毫米的铝合金躯干外壳上密集着各种仪器:电控台、气液控制台、气液组合插座、应急供氧管、电脐带。仅十几厘米见方的电控台里,就有照明、数码管控、机械式压力表等9个开关,气液控制台里的阀门更是多达20多个。

  腕镜部分,手腕处装有一面小镜子,航天员可以通过它随时察看自己身上的各种开关。

  相关新闻

  舱外服研制团队

  年均不足30岁

  2004年7月28日,中国决定以自研舱外服为主,目标是让中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穿着自主研制的服装出舱。

  舱外服的系统构成颇为复杂,按照国外工程研制经验,舱外服的研制周期是十年。最短也要七八年。

  舱内服研制,我国经历了十多年,而在舱外服研制上,我国除了一部分“863”预研的成果,再无其他。

  舱外航天服涉及学科多,中国航天员中心集中了国内五六十个协作单位,集智攻关,研制队伍的平均年龄不足30岁。

  研制难在哪里呢?包括舱外服的环控生保系统、医监遥测系统、控制显示分系统、氧瓶等。

  科研人员用4年时间攻关,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研制出了舱外航天服装备,经过各项性能测试满足神七任务要求。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广州日报》、《新京报》等稿件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