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汉简保护:“简牍大省”尴尬以对(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08:42  兰州晨报

  “汉简大省”的尴尬

  张德芳说,与“汉简大省”的地位和汉简本身的巨大价值相比,我们在保护、整理、研究、展示等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同国内外其它收藏简牍的单位相比,甘肃的保护条件同其它各地不能同日而语。斯坦因在新疆和甘肃掘得的3000多枚汉晋木简及其它文物,运回英国后开始存放在大英博物馆。上世纪70年代,英国投资8亿英镑修建了英国国家图书馆,图书馆的东方部专门收藏敦煌遗书、汉晋木简和斯坦因所获其它文物,汉简被放在一种特制的比砖头略大一点的长方形木匣子里,里面用塑料泡沫填满,盖子用玻璃作成,木匣集中放在专门制作的柜子里,柜子放在符合温度、湿度条件和防尘、防霉、防虫、防光的库房里。

  居延旧简共1万多枚。抗战爆发后,为避免战火的损毁,胡适等人把汉简辗转运到美国,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直到1964年才运回台北,收藏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有专门的简牍收藏和保护库房,也有简牍陈列室。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和收藏条件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可“史语所”对简牍的保护,则胜过台北故宫博物院。

  湖南省的简牍保护在国内最为领先。1996年长沙吴简发现后,长沙市在市内辟出30亩土地修建了现代化的长沙简牍博物馆,选址就在著名的白沙井和天星阁附近。长沙简牍博物馆不仅是简牍保护研究机构,还是对广大人民进行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甘肃是发现简牍最多的地方,也是出土和收藏汉简最多的地方,但与上述三地相比,甘肃却是简牍保护最为粗放、条件最差的地方。

  在保护方面,甘肃没有规范合格的保存库房和场地,贮藏条件不符合要求:没有恒温、恒湿、防尘和灭菌设施,灯光和通风条件不符合要求;没有应有的存放设备,大部分汉简分装在若干纸盒子里,每盒少则几十枚,多则上百枚,一盒摞一盒放在铁皮柜子里,一旦搬挪翻检,一些质地疏松的胡杨木即出现断裂甚至变成碎渣和粉末。

  在这样的条件下,入藏时间有的已长达30多年,最短的也在10年以上。长期的自然侵蚀、灰尘污染、霉菌虫蛀,相当一部分简牍已出现变形断裂、朽蚀发霉、变质变色、字迹和墨色黯淡不清的现象。汉简的保护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

  在整理工作方面,也由于人员、设备、经费等各方面存在问题,致使整理工作严重滞后,汉简方面的发掘报告一拖再拖。另有3万多枚汉简长期尘封在库房里,未能及时整理发表。造成的直接结果,一是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不能及时开发利用,使省内有关部门和行业长期等待而遥遥无期,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发挥出来;二是等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长期见不到整理结果,学术文化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人才奇缺、力量单薄、后继乏人。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甘肃汉简曾经是海内外学人关注的热点,汉简研究成绩卓越,但随着老专家们的退休或故去,现在专门从事汉简研究的人员已寥寥无几,甘肃汉简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为减退。张德芳说,目前的甘肃,除了何双全、初世宾和他自己外,再找不出几个。

  简牍保护研究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人大代表王家达在八届一次人大会议上,以1995号提案,专门提出了甘肃简牍的保护问题。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聂大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赵朴初等都对我省的简牍保护深表担忧,敦促尽快解决简牍保护的有关问题。

  1993年,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德勤陪同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来甘视察文物工作,专门看了甘肃的简牍保护。根据张德勤的指示,省文化厅同意在当时省博物馆和省考古所办公区东北角修建5300平方米的综合性大楼,并拿出了具体方案,遗憾的是,由于人事变动等原因,这项工作中途搁浅了。

  2003年下半年,来甘肃挂职的省长助理米建国想为甘肃搞成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最终选中了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几经努力,省委批准正式成立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省发改委批准工程立项,为考古所和简牍研究中心修建办公、展示和贮藏大楼一栋,国家文物局也原则同意,逐年拨款400万元对甘肃秦汉简牍进行保护。目前,工程正在进行中。

  2007年10月18日,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在省文物考古所挂牌成立,我省保存的数万枚汉简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初世宾说,他担任考古所副所长时搞过一个汉简研究室,知道要潜心研究汉简就得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简牍学是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学科,过去社会建设规模不大文物尚有破坏,现在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文物破坏率高达30﹪,保存在地下的文物很不保险,“应变被动为主动”。“汉简保护研究中心的成立很有必要,现在,中心的工作除了发掘和保护外,要扩大田野工作力度。保护研究中心不能离开考古所,两者不能脱节,考古时应该有中心的人,或长调一些人作为简牍研究的后备力量。”

  甘肃汉简虽然有“家”了,但其保护和研究仍是简牍研究家们扯心扯肺的难事,可谓任重道远。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首任“执行官”张德芳感慨地说,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护好现有文物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的成立,可以对现存简牍实物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我们不仅要对得起祖先,还要对得起子孙后代,如果这批汉简由于保护不力而损毁在我们手上,那就是千古罪人。” (完)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热点 玻璃 场地 会议 保险 前一页

[上一页] [1] [2]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