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军地面行动背后玄机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04:07  大洋网-广州日报

  

以军地面行动背后玄机重重
以军地面行动背后玄机重重
1月4日,以军发射的炸弹在加沙城上空爆炸。

  关注

  加沙

  经过一周空袭后,以色列军队3日晚向加沙地带发起地面攻击,意味着以军加沙攻势进入第二阶段。

  以色列为何决定展开地面军事行动?行动最终目的指向何处?后果如何?随着战事展开,这些谜团益发浓重,分析人士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据新华社电 以色列《国土报》4日刊文认为,以军地面攻势旨在彻底粉碎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的反击和抵抗能力。

  粉碎抵抗?

  报道说,以军此次行动并不囿于摧毁哈马斯武装的火箭发射器或发射阵地,而是彻底扫除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安全威胁,迫使其接受有利于以色列的长期停火协议。

  但是,经一周空袭后,以军发现,他们的轰炸“标的”所剩无几,而哈马斯火箭弹对以色列的威胁仍然存在。

  以色列安全内阁与军方领导人2日下午在位于特拉维夫的以军地下指挥所碰面,最终决定发起地面攻势。

  “国防军官员认为,如果要达到全部行动目标,必须实施地面行动,”《国土报》写道,“入侵加沙将重创哈马斯武装的常备力量,同时对哈马斯领导人造成威慑。”

  更多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以军空袭成果有限,地面攻势不可避免。

  军史专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告诉法新社记者:“突发空袭一般在头24小时内有效,现已不足以让敌人屈服。”他说,根据情报,哈马斯等抵抗组织在加沙拥有1万名至1.5万名武装人员,从实力对比看,以军地面攻势有望重创对方。

  但许多观察人士认为,转为地面攻势后,以军的技术优势可能被哈马斯的本地化优势所抵消。哈马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可能对以军造成重大损失。

  铲除政权?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伊森·布朗纳指出,以军的真正目标或许是彻底铲除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控制力。因为只要哈马斯继续控制加沙地带,以色列面临的火箭弹威胁始终挥之不去。

  报道说,尽管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均未公然表态,以色列领导层内部却正在达成一种共识,即哈马斯“加沙政权”存在一天,以色列“长治久安”就不可能实现。

  以色列下届总理热门人选、外长利夫尼近日言论已透露这方面玄机。她1月1日向法国政府解释以方为何不能接受立即停火时说:“毫无疑问,只要哈马斯仍控制加沙,它就是以色列的一个问题,是巴勒斯坦人的问题,也是整个地区的问题。”

  以色列副总理哈伊姆·拉蒙更是赤裸裸扬言要铲除哈马斯“加沙政权”。他2日晚接受以色列电视1台采访时说,只要哈马斯仍控制加沙地带,以色列就不会收兵。

  以色列政治分析师阿卢夫·本2日在《国土报》撰文认为,如果这场冲突打成平手,而以色列不重新占领加沙地带,哈马斯将重现黎巴嫩真主党在2006年黎以冲突后的辉煌,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重占加沙?

  阿卢夫·本说,只要不排除哈马斯对加沙地带的实质控制,即便达成某种停火协议,加沙地带重现生机的后果之一是哈马斯的经济、军事和民意基础继续巩固。他暗示,阻止哈马斯加沙政权合法性的唯一方式就是重新占领加沙。

  但《纽约时报》记者布朗纳认为,无论是以色列国内还是国外,罕有人希望看到以色列撤军3年多后重新占领加沙地带。

  退役以军少将什洛莫·加济特曾负责1967年至1974年以军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占领。他对以军重新开进加沙地带深感不安。

  “你愿意看到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后陷入150万巴勒斯坦人的汪洋大海中吗?”加济特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我敢保证,这对我们和加沙人都是一场灾难。”

  岂能无动于衷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4年半前深陷一轮大规模流血冲突,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绝望人做绝望事。”

  阿卜杜拉二世所言“绝望事”,特指巴勒斯坦人以自杀爆炸方式袭击以色列。

  以巴在加沙地带成为孤城18个月之后爆发新一轮冲突,阿卜杜拉二世告诉中东问题“四方会谈”特使、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加沙人道局势恶化至如此境地,保持沉默已是不可容忍之举。”

  他所言“沉默”,特指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对加沙民众所承受苦难、灾难以至伤亡报以“冷眼”。

  依西方媒体排序,“四方会谈”成员为美国、联合国、欧洲联盟和俄罗斯。

  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发起地面进攻之日、巴勒斯坦民众面临更为惨重伤亡之际,美国现任政府只是“听取”情况汇报,当选政府只是“关注”局势进展,欧盟轮值主席国则以“并非进攻行为”描述以军行动。

  这等态度,似曾相识两年前,即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之时。

  假若这一切发生在北美洲、甚或发生在欧洲、抑或发生在任何冲突双方力量如此悬殊者之间,西方国家是否会如此“站位”、如此“表态”?

  以黎冲突2006年夏季以超过1200名黎巴嫩人和160名以军丧生告终。

  以巴冲突现阶段至少已致使超过46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包括几十名妇女和儿童,绝对无辜、绝非个别。这些生命损失关乎巴勒斯坦,激怒阿拉伯世界,也触及国际道义。

  加沙人陷身孤城而对生活绝望,置身冲突而对生存绝望。

  一些西方国家对弱者无动于衷,是不作为,是虚伪,依加沙人视角可解读为间接纵容。

  中东国家领导人中间,阿卜杜拉二世与各方、包括西方国家保持着相对平和态度和密切关系,却认定沉默“不可容忍”。

  或许,在他看来,打破沉默、不再对巴勒斯坦人所受苦难无动于衷,可抚慰加沙“绝望人”,可避免“绝望事”。

  新华

  时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