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今天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昨天,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闭幕。“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提案议案,不仅得到了认真讨论、审议,也通过媒体的传播和公众的关注,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广泛的反响。
“两会”是民意代表监督政府工作、提交议案和制定、修改法律法规的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两会”一年一度的召开和落幕,总能成为舆论和公众瞩目的焦点是正常的、应该的,代表、委员们利用这一场合和机会积极参政议政、畅所欲言,也是职责所在。
但美中不足的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亮相频频,言论活跃,媒体关注,公众瞩目,而在一年大多数时间里,不少代表、委员却不大看到踪影。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很多。
首先,中国的“两会”代表人数众多,绝大多数来自各行各业,本职工作繁忙,只能在工作之余抽空履行代表、委员职责,和选区选民的接触机会相对要少一些。
其次,一些代表、委员更多把这一资格视作一种荣誉,当然,这也并没有错。然而,有些代表、委员并未深刻意识到,他们首先是民意代表,并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工作,向政府建议、建言,因此在深入基层方面认识不足、做得不够,客观上给人以“开会才能见到人”的印象。
当然,有关方面在为代表、委员们创造平时参政、议政条件方面也有待加强。许多代表、委员和普通公民之间,或缺乏合适沟通渠道,或虽有渠道但并不广为所知,这就在无形中令代表委员们平时难以发挥应有的角色能量,而只能把精力集中到一年一度、时间有限的北京全会上去。
媒体在这方面同样有可改进之处。对于两会的,媒体无不高度重视,有的甚至开辟专版聚焦报道、密集报道,但对于代表、委员们平时的调研、沟通、参政议政活动,却重视、关注、报道不够,客观上强化了社会上对代表、委员们“平时不露面”的观感。
在此次“两会”开幕前,便传出政协全会会期缩短的新闻,近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两会”代表、委员在非会议期间提交提案议案,这些都说明,不论人大、政协机构,还是代表、委员们自身,都开始重视平时非全会期间发挥代表、委员的功能、作用。代表、委员们也好,有关方面和舆论、社会也罢,都应顺应、配合这种转变的趋势,让代表、委员在平时能多“露面”,其参政议政、通达民意政情的职能,可以发挥得更充分、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