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拟启动建设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日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在首个“防灾减灾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白皮书。

  在“5·12”抗震救灾周年之际发表这份白皮书,是用实际行动告慰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同胞。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杜玮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有望在近年内启动建设一个能够覆盖地震多发地区的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

  平均每年3亿人次受灾

  白皮书指出,1990-2008年的19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

  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损失严重。白皮书指出,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白皮书指出,建立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在气象预警预报体系方面,成功发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建成14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91个高空气象探测站L波段探空系统,建设2542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

  在水文和洪水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方面,建成由3171个水文站、1244个水位站、14602个雨量站、61个水文实验站和12683眼地下水测井组成的水文监测网。

  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方面,建成固定测震台站937个,流动台1000多个,实现了中国三级以上地震的准实时监测。初步建成国家和省级地震预测预报分析会商平台,建成由700个信息节点构成的高速地震数据信息网,开通地震速报信息手机短信服务平台。

  构建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白皮书说,中央政府构建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减灾工作机制。

  拟建设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杜玮说,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预警研究和探索经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我国,地震早期预警工作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也在小范围内做过实验性的技术系统,但是要达到实用化还有一定距离。

  对于我国有望启动建设的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杜玮表示,这种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可能还不能马上做到对于每一次地震都提供有效果的、对公众避震和紧急防范起直接作用的预警信息,可能要有一个运行、实验、调整、完善的过程。玮表示,这种预警系统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损失是非常有意义的,相关部门将会不遗余力地推进这方面技术的发展,促进它在我国多地震地区的应用。

  □专家解读

  白皮书关注民生贴近百姓

  白皮书有哪些亮点?中国的减灾行动将去向何方?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发表之际,记者专访了防灾减灾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

  亮点一:防灾减灾更加关注民生

  史培军介绍说,这份白皮书首要的亮点就是高度关注民生,集中体现在更加强调高风险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减灾工作建设。“防灾减灾,最大的盲区在于那些既地处高风险带又相对贫困的地区。”为此,白皮书特别强调,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的抗灾能力建设。

  亮点二:加强基层减灾能力建设

  在史培军看来,白皮书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史培军说:“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公众是防灾减灾行动的四大核心主体。其中,社区就代表着广大基层。基层如果不安全,国家又怎能安全?”

  史培军认为,在大灾来临之际,国家虽然能够充分调动全国上下的资源支援灾区,但如果基层的设防水平太低,那么就会在防灾工作中失掉先机,最终导致灾害损毁率高、减灾效益低。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