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祭日,震中映秀镇遇难同胞公墓里摆满鲜花和野花。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更多图片】
中新网5月12日电 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在这一天发表纪念文章,认为灾区民众信念坚定,勇气可嘉。而政府的重建工作正在有效得力地展开。
灾民生活的勇气难以磨灭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了一位在地震中失去腿的幸存者。他表示,尽管失掉了腿,他仍然心存坚持活下去的信念。
他表示,已经申请了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这位刘姓幸存者乐观地说,相信贷款会被批下来,他的生活能够得以继续下去。他梦想着能够买一辆二手货车。他说,尽管地震让他一无所有,而且成了残疾人,但仍会活下去,绝不气馁。
但地震留下来的伤痛难以忘怀。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报道说,民众纷纷到北川祭奠亲人。英国《环球邮报》的记者更是重返灾区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的重建家园过程。他被民众互相扶持艰难重启新生活的历程所感动。但他仍认为,灾民需要更多的帮助和资金支持。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则报道了志愿者到四川灾区学校执教的经历。报道引述志愿者代表的话说,“从黑暗的深渊走出来之后,孩子们了解了幸福的意义”。
《泰晤士报》还关注了四川的熊猫。报道赞扬了熊猫饲养员的辛勤劳动,让熊猫们的生存环境得以迅速恢复。
政府重建工作快速有效得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说,地震展示了政府与公民社会互补、互强的难得景象。在举国救灾的协力行动中,非政府组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资源,假如这次经验能够视为一种代表,它标志了社会摆脱国家对资源垄断过程的开始。
英国《泰晤士报》、法新社等媒体都肯定了灾区重建工作。《泰晤士报》引述救援人员的话说,重建工作进展快速,让他印象非常深刻。
报道说,震后一年回望灾区,各地重建速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快速。四川政府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初,将近80%的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任务完成。城镇住房任务完成约10%。
在都江堰、成都地区的农村里,农民利用城乡统筹改革实验的优惠政策拉动社会资金以投资于农村重建。像被当局当作样板展示的大观镇茶坪村,农民以宅基地入股,企业家出资联合开设“农家乐”连锁酒店,之后农户住在酒店一层,二层辟成客房。这既解决了重建的资金问题,农户也多了就业渠道。
报道肯定了政府对灾区的投资,称主要都通过市场机制来转化成建设的力量,再间接转化成民众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