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触及底线的冤屈而悲愤交加时,一些善良总是让人觉得异常珍贵且感动。今年4月30日,被同村人赵作海“杀害”10多年的河南省商丘市赵楼村村民赵振裳突然回家。此时,赵作海已经被判服刑11年。5月8日,赵作海前妻赵小齐(音)表示,井里尸体被发现后,她曾经被警方关在乡里一个酒厂一个月,受到很多折磨,但一直否认丈夫作案。(新京报5月9日报道)
作为赵作海的前妻,赵小齐当时肯定知道丈夫和赵振裳的过节的原因,就是跟别人有私情而争风吃醋。但是,当她被刑讯逼供历经折磨的时候却依然否认丈夫作案,还是让人吃了一惊。带着对“负心汉”的恨意,忍受着身心折磨,却仍然不说昧着良心的话,这恐怕和夫妻情分没什么干系(赵小齐后改嫁),更多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底线信任以及对于良知的坚守。
与之鲜明对照的,是当地警方的怀疑一切的态度。试想,赵作海如果有嫌疑,所有的司法过程都应该指向他本人而非旁人,但当地司法机关的执法可谓相当有创造性,抓住嫌疑人的妻子行刑狱阴暗之能事。
但是,这个弱女子居然忍住皮肉之苦,没有告诉警方“想要的东西”。这无疑狠狠地扇了他们一耳光,可悲的是这种善良似乎并没有唤醒执掌刑罚者的良知,他们一贯的冷漠还是决定了赵作海没有一丝申诉的希望就被投进了监狱,然后结案论功行赏,各自欢喜。这让人不寒而栗的冷漠源自于司法的痈聩,也源自司法制度不完善带来的人性的庸常之恶,阿伦特曾说这种恶以职责为名,更需要警惕。本来司法者应该信任赋予自己权力的公民,可在这种恶性之下,怀疑一切成为了规则,其中的个人成为正当的行凶者。
或许庆幸还有赵小齐这样的妻子,不对负心丈夫“落井下石”;庆幸赵振裳十数年后“死而复生”,并愿意化解恩怨。在这些善良映衬之下,更能看清当时办案者对底线信任的放弃,对基本良知的放弃,这些底线的模糊,便是“佘祥林”、“赵作海”等人永远的劫难。现在真相大白于天下,迟到的公正却依然无法让人清明振奋。案件过去十年,如此一件足以为司法界耻辱的案件,当地警方却仍然没有道歉的意思,将一切推诿给当时的办案人员。是在回避真相,还是逃匿责任?
历史的罪孽不能在沉默中疯长,就需要不知倦悔的追问澄清。只有有了教训,才会有记忆,悲剧才会慢慢退出现实。所以,请愧对赵小齐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她在面对抉择那一刻的原则,是司法者需要在判定之前需要首先触摸的良知。
稿源:红网 作者: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