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奶粉激素检测监管应该常规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03:38  大众网-大众日报

  □ 黄栀梓

  三聚氰胺的阴影尚未散去,如今又有媒体爆出圣元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乳房开始发育。昨天,卫生部回应称还不能断定早熟婴儿与特定的食物或者环境之间有联系,目前,已组织医学临床专家对涉及到的女婴进行临床会诊,同时开展医学调查。(8月11日《京华时报》)

  在媒体报道武汉三女婴疑因食用圣元奶粉性早熟之后,北京、广东、江西等省市相继发现有喝所涉品牌奶粉呈现性早熟的婴儿,由此引发了“早熟门”奶粉事件。尽管有关专家认为婴儿性早熟的成因十分复杂,婴儿症乳房开始发育的正确诊断应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不存在生长加速和骨骼发育提前,摄入雌激素只是可能的病因之一,不可贸然把罪过扣在乳制品上;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奶粉中添加激素,不仅没有任何好的功效,还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而企业不可能在奶粉生产环节添加激素。但这些都不能排除在奶牛养殖、治病、催奶环节,使用饲料、药剂中含有过量激素残存在牛奶源中,经加工进入奶粉。

  因此,奶粉生产企业是不可坚称其生产的奶粉中无过量激素类物质的,有关部门对奶粉是否存在过量激素进行检验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据有关报道称,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的常规检测项目中,根本就没有检测激素成分这一条,监管上也是一片空白。这就导致了女婴家长疑因婴儿食用奶粉性早熟,而想通过检验奶粉中是否含有过量激素来证实婴儿早熟是否与食用奶粉有关而“送检无门”,被有关部门“踢皮球”,这至少说明我国目前在奶粉安全检测指标上是有所缺失的。

  如果我国还不将奶粉激素含量纳入其质检范畴,多地出现的婴儿性早熟究竟是否与食用奶粉有关就难以定论,由此引发的公众心理恐慌、对奶粉质量的怀疑就难以消除,这对有关部门的信任度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由此也会影响到相关行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倘若婴儿性早熟果真与食用激素超标奶粉有关,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会危及到更多婴儿的健康。

  日前,农业部、卫生部已责成有关方面调查处理“早熟门”奶粉事件。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解决“早熟门”奶粉事件的一个应急措施,更值得期待的是要在制定公布奶粉激素含量标准的同时,将奶粉激素含量纳入其常规性质检范畴,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职责,使奶粉激素含量检测、监管步入常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