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坎昆会议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06:06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于欣怡):北京时间今天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坎昆会议如期开幕。

  主持人:那么,在会议开幕当天进行了议程?有哪些亮点?我们马上来连线本台正在会议现场采访的记者于欣怡。

  主持人:于欣怡你好,我们知道,这次坎昆会议的会期长达12天,那么在开幕当天会议进行了哪些议程?你在会议现场的感受怎样?坎昆的气氛是不是延续了哥本哈根时的针锋相对呢?

  于欣怡:参加大会的数万人要在这个墨西哥海滨胜地共度两周。“务实”、“理性”,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形容此次大会的字眼。

  本届大会主办方把大会主会场与其他活动场所彻底分割,与会者被迫在各个会场间长途跋涉。更为糟糕的是,会场没有发放必要的路途指南,很多与会者纷纷迷路。

  会议的开幕式变成了一场“闭门会议”。会场内莺歌燕舞,会场外怨气冲天。上午的大会开幕式将众多与会者挡在外面,非政府组织代表与媒体记者等历史上首次无法进入开幕式会场。

  众多摄影记者和摄像人员对这种安排大吃一惊。很多人扛着沉重的设备在会场外茫然若失。一些记者纷纷向本国代表诉苦,然而代表也爱莫能助。

  在一片混战中,本社记者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言人约翰·海(John Hay),他协助记者成功进入了开幕式会场,并让记者到主席台前拍摄了墨西哥领导人和联合国气候变化高官的照片。

  开幕式的混乱,凸显出主办方在组织大型国际会议方面仍需要积累经验。回首去年哥本哈根峰会的开局就十分喧嚣而混乱,在开幕式当天,狭小的会场竟然涌入三万多人。大会主办方此次严苛的安排显然是想吸取哥本哈根会议的教训,但无奈的是,如此安排矫枉过正。

  据本社记者观察,参加当天开幕式的各国谈判代表大都是老面孔,他们彼此互相寒暄,热情交谈,暂时撇去了谈判时的针锋相对。坎昆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式,他在会后对记者表示,中国是带着希望来的,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取得成果。

  事实上,这些谈判代表的心情已不复去年哥本哈根峰会时那样忐忑不安---他们不用再为本国领导人的出席大伤脑筋。

  从目前谈判进展来看,大多数与会者普遍认为,本届大会仍无法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各国民众和舆论也并未对大会谈判结果施加太多的压力。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依然很大,可以预料,谈判现场又将是一场场唇枪舌剑。

  本届大会虽然在一片混乱中开局,但如果各方代表能拿出足够诚意,会议还是有望取得一定结果。外界普遍希望,大会不要在一片混乱中结束。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这次坎昆会议期间,将有一个“中国日”活动,请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好吗?

  于欣怡:这个中国日活动将在12月6号、7号两天进行,在这两天中安排了密集的活动。“中国日”活动将第一次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谈中集中展示,并深入讨论中国低碳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瓶颈,,以及积极活跃的低碳尝试与突破。通过展示与沟通,呼吁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合作。

  “中国日”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舞台上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和全面展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官员,广东、江苏、河南嵩县等地方省市县政府代表,王石、冯仑、张跃等著名企业领袖,以及中国本土基金会及本土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各领域的专家、代表将共聚坎昆。同时,具有相对成熟低碳发展经验的国际城市代表及国际企业代表将参与分享经验,并探讨未来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日”活动以“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主要话题包括“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规划与实践”,“中国企业的低碳实践和经验”,“低碳中国:中国民间组织的视角与实践”。通过纪录片的实践展示、报告分析、分论坛讨论、案例分享等方式,层层解读中国的低碳发展。

  主持人:好的,感谢于欣怡从坎昆会议现场为我们发回的报道。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