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因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兴国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一度锐减30%,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009年,兴国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民主决议项目实施,悉心管护水利设施,“小农水”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今年,兴国县再次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近日,记者来到兴国实地探访。
缺水源:塅水村成了“断水村”
塅水村位于兴国县兴江乡西北角,坐落于莲花山脉的西南端。然而,由于小溪的水位太低,村里400多亩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自古以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塅水村一度被村民戏称为“断水村”。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兴国县农村并非少数。
龙口镇睦埠村有一条全长3.2公里的向阳水库灌区渠道,渠道横跨富芫、富全、红光等7个村小组,灌溉面积3000余亩,是全村农田灌溉的“生命线”。
村委会主任邓秋华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稻田位置相对较高,要靠提灌才能耕种。特别是红光组,1600余亩水田每年有一半种不上二季晚稻。每逢干旱季节,村民们轮流通宵守水,有时为了一点点水,村民甚至动起拳脚。
村里并不缺水,向阳水库灌区渠道贯穿全村,但大部分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稻田灌溉难以保障。
据兴国县水利局防办副主任周兆辉介绍,全县有耕地面积43万亩,大部分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前些年,由于国家投入资金较少,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些老化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处于失修、堵塞、倒塌状态,多数已经名存实亡。以投入资金为例,上世纪80年代,全县每年投入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有1000多万元,到了本世纪初期,所有资金加起来只有区区100万元。资金不足,劳动力缺乏,致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缩水10多万亩。
一时间,找水、盼水成了村民的夙愿与追求。
上项目:筹资金兴修“小农水”
2009年的一条消息让农民看到了希望。这一年,兴国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
根据《兴国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3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施范围涉及全县26个乡镇区、162个村,实施项目包括247座灌区,整治灌渠总长度1122.31公里,项目建成后改善灌溉面积26.57万亩。为此,兴国县对项目实行整体推进,重点打造,以形成“塘库相连、沟渠相通、水系成网”的格局,着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示范农田。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资金少、人员不足的情况,兴国县推行“争取上级资金+整合部门资金+‘三送’带资参与+群众筹资筹劳”的运作模式,破解投入难题。统计数据显示,3年来,共投入资金1.55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补助各为255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27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投资3185万元,整合其他资金5000余万元。
为解决农村用水秩序混乱、水利设施无人管护等问题,兴国县以农民为主体,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和农民用水协会理事会,对农村水利设施进行统一管护,全程参与水利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事会聘请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村干部、老党员担任农民义务监督员,保证工程质量。项目建成后,理事会负责项目管理、维护用水秩序、调配水量、征收水费,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目前,全县以灌区、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组建起来的农民用水协会达77个。
出效益:新增灌区促粮食增产
11月初,二季稻已经进入收割收尾阶段。望着泛黄的稻田,村民刘呈尧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自从村里修好了渠道后,不仅二季稻种上了,每亩还增收50多公斤。
2010年,龙口镇被列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乡镇,向阳灌区2.6公里长渠道得到全面修整,不仅确保了原灌区600亩耕地用水,而且新增灌溉面积200余亩。
在此之前,塅水村也争取到了12万元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加上村民自筹的10万元钱和8万元“三送”资金,18个村小组400多人积极投工投劳,历时一年,4座水坝和20条总长10公里的水渠终于修好了,塅水村自此告别了断水的日子。
周兆辉介绍,3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成后,工程效益显著。据统计,全县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9.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节水能力7597万立方米,受益群众达到46.99万人。
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从实施前的59%提高到81.19%,增幅22.19%,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从实施前的9.5%提高到35.16%,增幅26.66%,灌区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灌区年新增粮食增产能力2.88万吨,比实施前提高6.34%,年增经济作物产值2654.98万元,项目区人均年增收121.6元。
一汪汪清泉正滋润着农民丰收的愿景。
王捷 本报记者曹小武
(原标题:“断水村”里水不断——探访兴国县“小农水”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