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书引路,成就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2014年06月26日04:10  大河报 收藏本文

  □记者韩聪聪文闫化庄摄影

  核心提示|只因一本古书和一名患者,周口魏氏医院院长魏如庆开始了解并探索治疗血液病。从最初的尝试到最后的坚定,魏如庆用磨炼来形容过往历程。交替着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魏氏药方”从山重水复走到柳暗花明。

  亦学亦思,探索路上读书多

  1963年3月,魏如庆接触到第二例血液病患者,郸城朱小集大队的15岁中学生田志林。初来诊所,田志林的鼻子出血不止。

  来找魏如庆之前,田志林曾在郸城县医院检查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确定病情后,田志林父母放弃了在郸城县医院治疗,直接回老家找到魏如庆。医治好段王氏后,周围乡邻都传魏如庆能治血液方面的疾病。

  魏如庆仔细看了田志林的检查结果及各项指标,决定继续用中药治疗。和段王氏的症状不同,魏如庆在之前的治疗方案上做了调整。

  治了半年,田志林的身体竟然一如从前。后来外出打工,现在已60多岁,儿孙满堂。

  从第一名患者的尝试到治疗第二名患者的有所借鉴,魏如庆思考很多。在当时的情形下,他并不确定治疗这两名血液病患者,到底是对症下药还是偶然所得。

  但也就是因这两个病例,1963年,魏如庆开始专门研究血液病。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甚至是挑战。

  实际上,早在1959年,在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上,就传来中医中药配合输血疗法治愈很多再障患者的捷报。此后,全国各地陆续有中医中药治愈再障的报道。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医疗界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白血病。

  除了解最新的治疗血液病动态,魏如庆开始查阅大量的中医书籍:奠定中医血液病学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形成血液病辨证论治体系的《金匮要略》、《本草纲目》、《万病回春》……

  但对魏如庆形成自己治疗血液病方法影响最大的,似乎还数《石室秘录》。

  且扬且弃,青灯古卷夜思长

  《石室秘录》中记载,“血病最忌寒凉之品,寒则凝滞不行,难归乎经。”这样的理论影响了魏如庆最初的诊治药方。在治疗之初,魏如庆对于凉性中药的使用慎之又慎。

  在研读中医著作时,魏如庆了解到不少医书倡导“多少之症,亏则补之”,以血液病为例,不少治疗方式是失血就要补血,直至输血。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魏如庆边探索边治疗。在这期间,他接触的血液病患者有300多例。治疗血液病之初,魏如庆也曾采用人参、鹿茸、阿胶等名贵药品,以期达到补气生血、健脾补肾的效果。但是他逐渐发现,这种热补的治疗方式并不是那么有效。

  边探索边治疗,其中一名患者的治疗经历对魏如庆触动很大。1981年6月,周口市项城县36岁的刘道英前来就医,在此之前,她被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见到刘道英时,重度贫血的她脸色苍白,却一直发热,身上还有出血点。魏如庆写出药方,刘道英每天服用三碗中药。一个月后,刘道英患病的症状开始好转。但由于血红蛋白回升缓慢,刘道英及家人非常着急。

  对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结合西医学骨髓造血的理论,不少专家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与肾精亏虚有关,因此主张脾肾双补。受此影响,为了提升刘道英血红蛋白的增长速度,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魏如庆尝试加入补气、补血、补肾健脾的中药。没想到,一周后刘道英的身体不但未见好转,发热、出血等症状反而加重。

  魏如庆立即改为最初方案,一周后,刘道英症状好转,但血红蛋白还是未见明显回升。魏如庆心中倍感焦急,与刘道英家人商量后再次尝试加补血、补气、补肾健脾方案,患者坚持服用一月,发热、出血症状再次加重,精神很差,吃饭没有食欲。

  热补治疗的失败,让魏如庆心情沉重。他开始反思:自己所接触的血液病患者多数都内热,血液病中骨髓“再生障碍”现象及“增生异常”现象很可能由内热引起。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魏如庆又查阅各类医学书籍,其中一本古代医书中提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古代中医称为“骨髓痨”,痨既是痨热,热盛损伤骨髓。

  魏如庆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有内热,就应以清热为主,如果再用补药,岂不是火上浇油、火势更旺?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发热加重,出血加重,怎么能长治久安呢?

  而魏如庆了解到,当时中医治疗血液病几乎都是以补为主,提出以“清热”为主的治疗方式,在他自己看来,都是一种冒险。

  根据刘道英的病情,他决定大胆尝试清热,结果,病情好转:刘道英先是停止了发烧,继而出血点消失,一个月后停止输血,两个月后血色素开始回升,三个月后血红蛋白由20g/L上升到100g/L,基本恢复正常。

  用“先减症,后生血”的凉血方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刘道英是魏如庆探索用完全清热的方式治疗的第一例。而从刘道英出院到现在,每次回访,她身体状况都不错。

  如果说段王氏、田志林是魏如庆研究血液病的开始,治愈刘道英则成为他独特治疗方案和理论体系形成的转折点——延续古书中的“止血”,创新“清热”疗法。

  囊中有术,古代经方谱新章

  治愈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刘道英后,魏如庆正式将“清热”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血液病的治疗上。

  1989年,新郑40岁农民白文政因患“白前”,慕名找到魏如庆。

  所谓白前,是指在白血病出现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难以确定性质的血液病异常,往往由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功能异常而引起的造血系统疾病。如不及时治疗,约有40%到64%的患者可能变为急性白血病。后来的研究证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转化为白血病,这些患者就称为白前。

  那时的白文政,眼底和口腔经常出血,面黄肌瘦,血小板、血色素极其低下,浑身没劲。魏如庆再次用“清热”的方法,让白文政连续煎服中药。一个月后,白文政的身体发生变化:血小板增为45×109/L,血红蛋白增为75g/L。两个月后,白文政身体基本恢复正常。在魏氏医院,魏如庆还向记者展示了当年白文政的感谢信,在信中,白文政说他又能下地劳动了。

  对白文政的治疗,魏如庆完全按照“清热、生血、解毒、抗癌”的方案。

  就在白文政出院不久,淮阳县中学生沈中全也找到了魏如庆。因患“白前”,当时的沈中全已经休学在家。经过魏如庆3个月的调理,沈中全的血红蛋白由40g/L增加到60—70g/L,原来蜡黄的脸上泛起了红光,并重新回到了课堂。

  仅仅在1989年前后,魏如庆就接治了28名“白前”患者,三分之二的病人基本痊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就是在那时,魏如庆治疗血液病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魏如庆说,曾经觉得《石室秘录》是自己治疗血液病的秘籍,但接触血液病后才发现,真正的秘籍,不在书上,而在心中。

  直到现在,魏如庆还在完善治疗血液病的药方。“毕竟我没有做到100%治愈,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那些不同于我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也有很多治愈血液病的例子,医者应取长补短,融合创新。”

  链接语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魏如庆药方的看法亦是如此。他的药方到底能否经受专业的考验?请继续关注调查报道《传统中医文化·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温馨小贴士

  咨询周口魏氏医院治疗血液病相关问题可拨打24小时电话:0394—858604813523699481

  (原标题:医书引路,成就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邓小平唯一孙子主动下基层兼任镇书记
  • 体育意大利遭绝杀出局 NBA-詹姆斯跳出合同
  • 娱乐周杰伦明年一月前结婚 否认昆凌怀孕
  • 财经铜陵有色董事长宾馆坠楼死亡:今年第5位
  • 科技策划 | 迅雷拉上小米给纳斯达克讲新故事
  • 博客方舟子:靠颜色识别毒蘑菇靠谱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女硕士怀二胎毕业被称人生赢家(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