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粤剧艺术执着一辈子

愿为粤剧艺术执着一辈子

  羊城留声机 14

  粤剧篇

  行走中国

  精彩故事

  同一样的粤剧舞台,总有不一样的艺术道路。“羊城留声机”(粤剧篇)本期主角,正是“走不一样的路”的典型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剧协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倪惠英。

  梨园子弟中,“又红又专”的标签早贴在倪惠英身上,她对此也毫不忌讳,因为,在她眼里,“红”与“专”都是一种朴实的社会责任,“我们那一代人是很理想主义的,认定了就去做,钻研艺术就是为了奉献社会”。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又红又专

  样板戏走出拼命三娘

  除了“又红又专”,倪惠英还有一个更出名的标签——“拼命三娘”。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当天,倪惠英正参加完佛山的粤剧活动赶回广州,丝毫不显疲态,很难想象,眼前这位依旧活力十足的演员,已经从艺44年。

  倪惠英主演的《杨门女将》曾获1980年广东省粤剧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广东省第二、四、五、六届艺术节中分别获表演一等奖;主演的《家》曾获全国首次戏曲现代戏优秀唱段征集评奖演唱艺术奖;凭着《睿王与庄妃》,她又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中国戏剧表演优秀奖;她主演的《土缘》也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然而,在粤剧艺术上成就斐然的倪惠英告诉记者,在成名的因素中,家族、天赋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一种执着,一种认死理的精神和干劲。

  “我并非粤剧世家,1958年左右,两岁的我跟父母来到广州,住在西关杨巷路附近,经常去文化公园,有时候公园里就在做大戏,好几个剧团同时演。”倪惠英说。

  1964年,年仅8岁的倪惠英参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台集结省市所有艺术团体和多所中小学校参与的千人演出,在倪惠英心底种下了一个舞台艺术梦。“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参演《东方红》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而且,在那个清贫的年代,每晚演出后,我们都能拿一袋新鲜出炉的面包回家,兄弟姐妹都等着我拿面包回去,那种感觉,是很让人兴奋的。至今我仍记得那面包的香气。从那时候起,从事艺术在我心里就成了一件遥远、神圣而又让人向往的事情。”

  由于从小参加各种演出,不久,广州粤剧团就找到了倪惠英,希望她加入剧团。然而,倪爸爸坚决反对。倪惠英回忆道,“当时,爸爸不是怕我辛苦,而是说‘粤剧是资产阶级大染缸’。后来剧团领导来做我爸的思想工作。”当然,最后让倪爸爸屈服的,还是倪惠英那一股执着,不管家里怎么反对,抱着“做专业艺术人员”的唯一梦想,倪惠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粤剧事业。

  1970年进入市粤剧团,一年后,15岁的倪惠英就已经和粤剧老倌陈笑风同台演出样板戏《红灯记》,饰演李铁梅。倪惠英成长很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一名耀眼新星。

  从政之路

  拓宽眼界再审视粤剧

  上世纪70年代,著名作家秦牧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走在大街上,远处飘来倪惠英的粤曲声。足见倪惠英成名之早。

  “当时我天不怕地不怕,又肯学肯练肯做,声又好,所以容易露光芒。不过,成名之后,还是一样苦练,一样排戏。因为老一辈艺术家陈笑风他们都是这样练习的,一招一式,手要有多高,眼神要看到哪里,讲究到不得了,不能减半点动作。这就是样板戏,千锤百炼,不能有一丝差错。”倪惠英说。

  回头再看,倪惠英认为,样板戏也是一种积累。“那时排戏一定要去体验生活。记得排《红灯记》时,我们去了韶关铁路局机务段体验工人生活。排《红色娘子军》就去海南岛,要走十几公里路,背着背包,也是这样过来。不会觉得痛苦,而是以此为荣,觉得在改造自己,是一种历练。”

  坚持与执着,让倪惠英在粤剧艺术道路上越走越高;理想与激情,则让她在党政道路上越走越前。22岁那年,倪惠英当上全省年纪最小的党代表;30岁出头的她,又当上了市委候补委员;至今,她已经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倪惠英向记者说,当了市委候补委员,她学习到很多,也从一个低头搞粤剧艺术的年轻女孩转换角色为参与到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人,她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也正因为这样,她开始懂得要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重新审视粤剧,思考粤剧发展前路。

  都市粤剧

  尝试让粤剧变得时尚

  2000年,是倪惠英实践粤剧改革突破的重要一年。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也曾想过要不转行吧。因为当时粤剧大环境很差,大家茶余饭后都不会提到粤剧,演员也不会跟别人说自己是做粤剧的,怕被人看不起。”倪惠英说,2000年时,时任政府文化部门的领导让她做一个从艺30周年艺术专场,她一开始是不怎么愿意的,因为觉得做不做都那样。

  然而,不知是拗不过领导还是拗不过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执着,倪惠英还是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专场演出。当时她想,既然市道已经这样低迷,就来一点新鲜的刺激吧:专场的上半场她用全新的舞蹈语言串起三个首本名戏《梦会太湖》、《贵妃醉酒》、《六月雪》,下半场则是用交响乐伴奏《梁祝》。结果,演出后,很多观众都惊叹:“原来粤剧可以这么美,可以这样演。”

  从艺30周年专场的新尝试给倪惠英的事业注入了一支强心针。根据观众的反映,她开始意识到当时的粤剧可能是太保守了。从此,倪惠英找到新的目标,并于2001年初提出“都市粤剧”概念,并有了后来的大型新编粤剧《花月影》,有了“大学生走进剧场”行动。

  倪惠英兴奋道,《花月影》的整个运作全部靠市场,有差不多1000万元的收入。“在市委的那些年,我认识了很多企业主。政府资金是有限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大企业一年的广告费用预算可以有几亿元,一般企业也有几千万元。如果每个企业有1%流入粤剧都很好了。为什么不呢?粤剧本身也是艺术宣传,只要做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符合企业主的文化宣传要求就可以了。因此,粤剧必须要是既传统又时尚的。”

  最让倪惠英欣慰的是,不少看过《花月影》的年轻人表示,从此喜欢上粤剧。“我不是要全部革新粤剧,一年我演一百多场,其中四分之一用来做形式时尚的新粤剧、能让完全不了解粤剧的年轻人走进剧场,又有何不可?”

  小花絮

  倪惠英

  原名叫“倪志”

  倪惠英的执着是从小可见的。她告诉记者,原名倪志的她就因为上小学时觉得名字太男性化,非要父亲和她去派出所,把名字改过来。

  “当时,我考小学入学试,老师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倪惠英’,因为我大姐叫倪慧芳,二姐叫倪慧君。老师说‘不对啊,这写着你叫倪志。’我说:‘我不要叫倪志,我要改名。’当时,那老师也是奇怪,就让我回家找家长去派出所改名了。于是,中午我爸下班回家我就哭着拽他去派出所,记得当时我哭得很厉害,因为过了那天报名就没书读了,但我又不愿用原来的名字上学。我就是这么倔强的一个人。”倪惠英说。

  何裕华

  (原标题:愿为粤剧艺术执着一辈子)

相关阅读

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

小波过世之后,我认识了一位异性者,他是一位非常典型的Transsexual(LGBT中的T),他是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这样的人跟女同性恋的区别在于,他虽然身体是女性,但是自身的性别认同是男性,他所爱的只能是异性恋女人,而不是同性恋女人。

严厉谴责色情场所挂国旗

抛开无耻先别说,让嫖客在性交易场所把自己意淫成“领导干部”,有什么意义呢?想来想去,可能这种手段有助提升洗浴中心的“逼格”和提升嫖客的“性欲”吧。

卢布贬值的前因与后果

今日之卢布及俄罗斯金融、经济,宛如一个得了急性胆囊炎的病人,“制裁解除”和“油价企稳”不过是能解一时之痛、却无法解病患之苦的两片止疼药——何况就连这两片止疼药也是“处方药”,不是“病人”自己想买就能买到、想吃就能吃上的呢?

必须追究冤案制造者责任

近年10起特大冤案中,赵作海案、浙江叔侄案、萧山5青年抢劫杀人案等3起冤案已经进行追责,安徽于英生冤案已启动追责程序,暂无下文;其他案件均未明确启动追责程序。冤案平反后却不追究相关办案人的责任,等于河流的污染未被肃清,同时严重损害法律的尊严。

  • 李银河: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
  • 印度为何只解禁高通方案的小米手机
  • 李世民为何要与《兰亭》共枕眠
  • 唐僧最为难忘的一段情爱故事
  • 路金波:我眼中的《一步之遥》
  • 女人都该懂的10大床上礼仪
  • 女人遭罪最少最省钱的美容手段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