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多点在商言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沸腾”看新京报评论

  盘古说

  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之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期间,应该大大方方告诉投资所在国的政府、民众,中国的企业过来投资,就是在商言商,合法经营、追求盈利。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即将更积极地“走出去”。然而我们不应忘记,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中,由于过于考虑商业之外的因素,多次遭受外界无端的猜测,不少企业更因此蒙受亏损。

  笔者建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更多地保持在商言商,务实主义的取向。

  其一,企业“走出去”应减少盲目跟从投资所在国政府的指挥棒。

  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比较落后,这些国家的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常常在以下三方面急于求成:一是项目规划缺乏充分论证,在环境评估、技术评估还没有全部完成之前,就要求外国投资者的项目快速上马。二是政府通常会优先选择施工期较短,但成本较高的项目,往往加大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三是较少顾及本国发展实际水平,政府通常会要求外国投资者提供高性价比的技术、产品和工程。

  如果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期间,遭遇到此类过于“心急”、把中国企业当冤大头、对中国企业诸多过高要求的国家时,一定要在商言商。切切不可盲目听从投资所在国政府的指挥棒,也不在所在国政府的小恩小惠下匆忙上马项目,而是应该充分做好尽职调查、技术审查和风险评估工作,辨别项目可行性较高,成本效益和回报有保证之后,才是作出投资决定的较佳时机。

  其二,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有匠人(craftsman)精神。

  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软肋,主要集中在质量稍差和技术稍低的两个方面项目。我们必须看到,很多条件比较好、回报较稳定的项目,往往被发达国家的企业夺得,条件、回报均一般或较差的项目,中国企业才能分一杯羹。即使是这些“鸡肋”项目,中国企业之间还不时进行“内斗”,展开激烈的竞争,有企业采取低价中标策略,这不但为以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埋下隐患,也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声誉,得不偿失。

  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除了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合作机制,以及中国政府建立及完善协调机制、有序引导企业参与招投标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要培养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指的是对于产品质量、制造技术的崇敬,更加强调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匠人精神并非不鼓励竞争,而是竞争的前提是以产品的质量、制造技术说话,以此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质量,最终获益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所有民众。

  其三,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培养在地化(Localization)意识。

  过去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但较少主动融入当地社会进行人文交流,也较为忽略当地劳工褔利、安全保障和环保因素,不少中国企业更抱有“Over Pay”的想法,认为只要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少“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发展中国家,已开始对中国的投资说不,或者是要求中国的企业提供更优厚的条件,付出更多的金钱。

  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加要培养在地化意识,主动学习及掌握当地的制度和文化,遵守规则,与当地小区形成良性互动,主动融入当中文化,了解当中的风俗习惯,适应地方需求,不能有侥幸心理。同时,中国企业除了参与该国政府的项目之外,也要考虑“接地气”,更多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只有逐渐为投资所在国的民众所接受、认同,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得更顺利、更快。

  简而言之,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之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期间,应该大大方方、直截了当地告诉投资所在国的政府、民众,中国的企业过来投资,就是在商言商,合法经营、追求盈利。说白了,是过来赚钱的。

  如果中国企业能做到这些,一方面将可避免投资所在国对中国企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作出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各国猜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后目的,降低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误解。

  □梁海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刘建钦(巴基斯坦中国智库商业顾问)

  (原标题: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多点在商言商)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梅艳芳近亿元遗产去哪儿了

最近几天,梅艳芳92岁母亲欠房租被强制搬家的消息让不少网友震惊。梅艳芳近亿元的遗产都去哪儿了?

姑娘漂亮,处长凶猛

中国地面大,人口多,官员也多。全国有多少处长以及处级干部,难以计算,说多如牛毛,不夸张。如果没有处长,韩庚的爱情会美好,但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处长,这个国家将会怎样。

总理发飙

“当时你们部长们都来开会了,会上都没有不同意见,现在难道还需要几个处长来‘把关’?”说出这番责难的,正是当今共和国总理,而且,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特招农村考生勿陷制度陷阱

用一种不公的制度,去弥补前一种不公制度出现漏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史学家钱穆曾经曾发明了一个制度陷阱理论,许多人称之为“钱穆制度陷阱”。我国既往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定一个新制度来纠正它,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常常就变成了病上加病。

  • 作家方方:我对湖北省人社厅的质疑书
  • 央行降准让多空真的很纠结
  • 李白在大唐皇宫展天才的原因
  • 现代史上10位文学造诣很高的科学家
  • 《万物生长》:残酷青春的速度与激情
  • 女人为何不爱嫁“孝子”?
  • 冰岛闻名遐迩的“天然美容院”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