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演练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可这么把抗拆迁村民公然当成了假想敌,显然很挑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反恐”反的是恐怖主义和极端组织危害公众安全的行为,而“村民因拆迁不满而围堵城管”,就算演发成“群体性事件”了,也不能算恐怖主义事件吧?

  无论这场反恐演练成果何等显著,公众都没有心情去欣赏了。毫无疑问,在公众看来,这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对“反恐”这个词的定义认识不清的问题,而是进一步证实了某些人对于群众是多么的不尊重,在权力和权利问题上是多么的法盲。

  村民抗拒拆迁甚至是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从以往经验看,每一起类似事件,更多时候应该是资本与权力来反省。但是“反恐”的帽子一扣上,情况就完全变了,权利连和权力公平博弈的机会都没有了。

  哪怕最终相关部门认识到了把抗拆村民当成反恐假想敌的错误,甚至为此而低头道歉,公众也不会真正高兴起来。毕竟,公众希望看到的,不是通过咬文嚼字来纠正对“反恐”这个词语的错误认识。相较于某些人明白“反恐演练要和抗拆村民保持距离”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地方政府树立对公民权利的敬畏之心,恪守法治社会最起码的游戏规则,别总跃跃欲试地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否则的话,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把村民当成假想敌,就一定还会作出违法乱纪的事儿来。

  (山东 温国鹏)

  (原标题:反恐演练怎能以抗拆村民为假想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9岁男童是怎么成“干尸”的

我最想求解的是,救助站为什么在男童死亡那么久及至成为“干尸”后才登报发出寻尸启事?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发出一连串的追问:死于何时何地?怎么死的?尸身上的伤痕怎么来的?死前有否送医诊疗?死后存放在哪里?为何不第一时间发布寻尸消息?

汪国真逝世:谁比谁活得更长

这番感慨,是因为刚刚逝去的汪国真,连日来招致各种调侃嘲讽,从否认诗歌作品,走向鄙薄人格。如此对待过去,对待人生,对待生命,我觉得太不真诚,太不客观,是一种很虚伪的文化生态。

小学生告别信如同啼血告状信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特别又是女孩子,最该是如花蕾一样的年龄,她们本该是无忧无虑、如诗如歌、天真活泼的年龄段,而现在这个女孩子竟然叹息“活得太累”,以至于拿上一百元就要家出走了,这不禁令人痛心,更让人百感交集。

你永远无法将汪国真逐出时代

始料未及,对于诗人的早逝,网上一边是如潮而至的哀悼与回忆,另一边是汹涌澎湃的批评与反思。对汪国真表示好感的人,夹杂着自己对已逝青春的纪念。有些人说,琼瑶的小说、三毛的散文、汪国真的诗歌以及庞中华的字,构成了人们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共同记忆。

  • 女大学生因乙肝歧视自杀想到的
  • 呼格案追责是正义回归的最后一块拼图
  • 史上唯一被“抢新郎”的状元驸马
  • 毕飞宇:我和棋坛高手下过的一盘棋
  • 《闯入者》:都市漫游者的时代忏悔
  • 李银河:家有贤妻又爱小三怎么办
  • 新西兰皇后镇毛利人的水怪传说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