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连发弑师案反思该导向何处

2015年12月06日02:20   新京报 收藏本文
邵东两个月内弑师案接连发生 邵东两个月内弑师案接连发生

  原标题:邵东连发弑师案反思该导向何处

  ■ 观察家

  邵东两个月内弑师案接连发生,个中暴露的学生心理挫伤下的转向攻击倾向,值得反思。

  据新京报报道,12月4日早上,湖南邵东县发生凶杀案,邵东创新实验学校高三学生龙某在被约谈时,当着母亲面用刀捅死班主任滕某。而就在一个半月前,也是在邵东,发生3名中小学生入室抢劫并杀害女教师事件。

  同一地方,两个月内接连发生弑师案,让人震惊。这两起弑师案,性质有所不同,也无确凿关联性,一起是因治安问题引发的杀人,一起则是学生发泄负面情绪杀师。但两案也有诸多共性特点,包括涉事学生行凶时,对教师下手都毫不留情,这次杀害教师更是当着家长面;杀人后都表现得惊人地淡定,上次3名学生杀害教师后被曝淡定进城上网,这次龙某杀人后则“面带笑容”。

  这些极端暴戾行为,跟学生产生交叉,个中暴露的学生心理挫伤下的转向攻击倾向,值得社会特别是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教育重要责任是把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但近年来,我国法制教育跟校园教育的嵌合程度不够高:一方面,很多学校都知道规则、法制意识培育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批评、教育、惩罚,易引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质疑,这导致有些教师畏首畏尾,而对学生严格管教的教师,还常引来学生仇视,认为是其故意为难。

  要摆脱这种尴尬,需要中小学将处理违规学生的规则和流程导入规范框架,不能总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对其随意裁量、处理,而应在学校内成立学生事务中心,由其负责调查和处理。而把批评、处罚学生变为学校公共事务,避免“私刑化”规管,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也不会把老师批评、处罚视为个人恩怨。在国外,这类模式就已成常态。遗憾的是,在我国中小学,对学生的相关处理并未形成机制设计,这也衍生很多师生冲突。

  舍此之外,两起震惊全国的弑师案,也将中小学生中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出来。教育部曾多次要求学校重视心理教育、辅导,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加上成绩导向的课程设置,心理教育在大多学校变为一两次大型讲座或应考前励志动员大会。很多学校还习惯把学生心理问题作为道德问题、思想问题处理,这让一些学生心理问题在逆反心态加剧。

  这起弑师案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老师找不愿上课、成绩下滑严重的龙某谈话,这是其工作职责,但如果学校能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行为进行评估和专业心理疏导,或许悲剧可避免:毕竟,严重心理问题遇到任何“引子”,都可能走极端。

  每次弑师案爆发后,舆论都会反思,学校也会表态,可在长效压力机制与制度推动不足之下,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很难补全,在极端个案引发的舆论效应退潮后,“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心态就会令所谓反思举措趋于松懈。这种情况不改变,极端事件必然离消弭还远。

  □熊丙奇(教育学者)

文章关键词: 私刑 学生 邵东 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