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稳”为主线保证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要做到真正的“稳”,就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目标设定到一个合理位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努力克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 深圳特区报特约评论员 宋清辉
在经济新常态时代,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从速度向质量转变,追求更为稳定的发展。从“十三五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也可以看出,未来中国需要围绕着“稳增长”这一关键词进行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增长一词共提到了四次,第一次是出现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稳增长出现在首要位置,表明它是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的关键棋子。另外三词出现在同一段,即“要坚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深挖内需潜力,持续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抓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这意味着,稳增长需要从生产中来再到生产中去,以实现良性循环。如果没有稳定的发展基础、缺少稳定的产业作为支撑,改革会寸步难行。
“稳”指的是稳定、均衡。订单稳定,企业方能正常生产;薪酬稳定,劳动者才能正常工作;社会稳定,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要做到真正的“稳”,就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目标设定到一个合理位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努力克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稳”并不代表着胆怯、害怕,因此稳增长并不意味着我国会将经济增速放置在较低的水平,而是在稳定的前提下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扩大内需同时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稳定经济健康增长。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需要行业、产业、企业和个体的主动改变,才能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并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生产端实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之所以有望实现稳增长,是因为其所含的重要战略意义。以需求为导向,行业、产业、企业就能更好地做出有效供给,才能真正意义上降低动产与不动产的库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保持良好的现金流,从而实现“稳”。因此,这也要求各行各业要继续转变观念,强化创新创造意识,加快创新驱动,在转型中实现稳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强调发展要稳,还强调了多个“稳”,包括稳中求进、稳中有进、货币稳定、社会稳定、房地产稳定等多达24处,其中重点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可见在稳增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追求全面的“稳”,如此才能保证经济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健康发展。
在全球经济依然低迷的背景下,我国今年发起建立了亚投行,人民币成功入篮SDR,都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全球影响力的增强。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将进一步以稳为主,实现稳中求进、稳定发展,防范并化解各种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