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沙面残存5处“巴斯商人”建筑
位于沙面一街3号的东方汇理银行旧址疑为巴斯人故地。杨逸 摄
沙面一街3号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三楼为巴斯人风格的外墙图案。受访者供图
陈晓平展示巴斯人Mehta住宅的今昔样貌。杨逸 摄
对于21世纪的读者来说,“巴斯商人”大概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谁又能够想象,这些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叱咤风云的“白头”商人,曾是广州十三行的常客,人数占来穗外商的三分之一。广州最早的一位“大耳窿”,便出现在这个商人群体里。然而,巴斯商人来无影去无踪,随着时光的流转,他们在广州留下的活动痕迹少之又少。巴斯商人这个历史名词仿佛也只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寻找蛛丝马迹了。
民间文保团体“省城风物”小组近期扫街成果,填补了“巴斯商人”广州遗迹的空白。小组成员向记者介绍道:他们通过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发现,沙面目前至少还保存着巴伦治屋、马文治大厦等5处巴斯商人留下的物业。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巴斯商人群体晚清与民国时期在广州的活动情况。但同时,记者也了解到,残存建筑由于屡经修缮和改造,本身的特色装潢保护状况不佳。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呼吁:“应对沙面现存历史建筑进行重新认定,以减少与这些建筑相关的稀有历史信息丢失。”
寻迹
古宅发现拜火教文字图案
沙面曾是广州英法租界故地,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誉。民间文保团体“省城风物”小组要带记者寻访的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巴斯人”留下的建筑遗踪。
巴斯人(Parsee或Parsi)是波斯人的后代。他们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金庸武侠小说里大名鼎鼎的“拜火教”。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后,部分拜火教徒移居印度苏拉特、孟买等地,成为巴斯人的起源。鸦片战争前夕,不少巴斯人跟随英国商人来华贸易,在广州、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留下了不少足迹。
爽朗秋日,小组一行来到沙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面南街24号——这座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洋行,在经历了百年风雨之后风韵犹存。建筑的铭牌告诉游人,这里曾经是汇丰银行宿舍。门楣上刻着的“Pallonjee House”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奇怪的名字,与这座古老大宅的身世到底有何关联?
“多数巴斯人的名字都有一定规律,不少以jee结尾,按照清代惯例,这个音节通常被译为‘治’。”“省城风物”小组成员陈晓平告诉记者,沙面南街24号的第一任主人叫做“巴伦治”。而巴伦治家族曾为晚清时期省港地区的巴斯商人望族。早在1794年,考瓦斯治·巴伦治就在广州建立了巴伦治洋行,后来迁往香港,成为第一家在香港开办事处的印度公司。
巴伦治洋行是香港鼎鼎有名的纱商。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巴伦治洋行怎么说,香港就怎么做。”但好景不长,一战后不久,洋行开始走下坡路,渐渐被世人遗忘。“因为资料所限,我们暂时未能确认沙面南街24号就是巴伦治洋行。”陈晓平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家房子最早由巴斯商人所建造,后来因某种原因归汇丰银行使用。”
“省城风物”小组为何对巴斯人建筑产生兴趣?小组成员告诉记者,寻踪的灵感来源于一项沙面建筑活化工程。去年,位于沙面南街16-18号的原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被成功活化利用为一家餐厅。主持该修葺工程的汤国华发现,该建筑二楼还保存着约1/4空间的拜火教特征装潢,包括洋葱头形状的门洞与壁炉。据汤国华介绍,目前沙面还有部分建筑保存着拜火教的文字图案。
“我们在沙面一街3号的东方汇理银行旧址背后,也发现了一些可能与巴斯人有关的奇特图案。”陈晓平介绍,大厦顶层的奇怪花纹十分罕见,经小组成员与国外巴斯人后代交流,这些图案可能与古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有关。但这些图案是否真与巴斯商人有关,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考证。
钩沉
放高利贷办银行 巴斯商人毁誉参半
除了“巴伦治屋”,沙面如今还留下了多少巴斯商人旧址?“省城风物”小组成员告诉记者,他们从1910年的沙面英文地图上找到当年每个地块的文字标注,再通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类英语文献进行检索,发现了沙面至少还有5处巴斯商人物业。
早在十三行时代,巴斯商人就是十分重要的洋商群体。1756年,巴斯商人借助与英国人的良好关系,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来到广州。巴斯商人最繁盛之时,人数曾占了旅穗外商的三分之一,仅次于英商。因为拜火教徒头缠白布,巴斯人也被粤港民众称之为“白头摩罗”。
一个人尽皆知、颇具杀气的名词,道出了当时不少“白头摩罗”的真实身份:“大耳窿”。粤语“大耳窿”指高利贷者。巴斯人喜欢戴耳坠,久而久之,耳垂便被坠出一个大洞来,有些巴斯人甚至将一枚小钱塞进耳洞,到处兜揽生意。精明的巴斯商人瞄准十三行行商下手。当时,行商有连坐制度,一家商行欠债,便由其他商行共同承担。他们看准这一体制的弊端,便向行商大量放债。据说,十三行多次发生的“商欠危机”都与巴斯人有关。
“基督教明确反对放高利贷,所以主流的英美商人不会参与放债,但信奉拜火教的巴斯商人没有这种教义。”陈晓平解释道。不过,巴斯商人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也并非完全消极:嘉庆年间,巴斯人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家现代银行——“广东银行(Canton Bank)”;他们带来的印度棉纱也改进了中国的棉被质量;香港的天星小轮、香港大学、汇丰银行、律敦治医院等背后也有巴斯人出资。
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后,部分巴斯商人转移阵地到一江之隔的“河南”鳌洲。“直到沙面开发差不多完成后,精明的巴斯人才重新回到北岸。”陈晓平发现,沙面不少巴斯商人的建筑都位于最好的地皮,坐拥“一线江景”:“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物业逐步转手予人,改作他用,所以许多建筑铭牌都没有留下巴斯商人的痕迹。”
“过去大部分有关巴斯人的研究止于1860年前后,但从他们在沙面留下的实物证据显示,部分巴斯人一直在广州活动,直到1949年。”陈晓平希望,这5处巴斯商人物业的发现能为相关研究填补空白。
呼吁
沙面建筑类别应重新认定
老建筑修缮要善待历史信息
随着时光的流转,如今广州存留的巴斯人遗址并不多。除沙面一带,目前只剩位于黄埔长洲“巴斯山”的巴斯教徒墓地,可以作为巴斯商人在穗活动的明确遗址。而“省城风物”小组目前考究得知的5处巴斯人物业,大部分都没有留下实物痕迹,它们的身世只能从上百年的历史文献里才能找到蛛丝马迹。
位于沙面一街3号的“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就是一例。“省城风物”小组通过1910年印行的沙面英文地图还原,发现这座建筑的身世也与巴斯商人有关。该地块在地图上被红色字体标识为“Bomanjee Building”。“这座大厦可能后来被作为抵押物转移给东方汇理银行,我们认为它的原名应为‘马文治大厦’。”陈晓平说。
不过,“马文治大厦”的真实身份与历史面貌,恐怕永远无法还原了。它曾经被誉为“沙面第一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却在2007年的一场违规改建中惨遭大面积“毁容”,上百年前从欧洲漂洋过海运来广州的建筑物料受损严重,大量历史信息随之丢失。直到现在,沙面一街3号依旧重门深锁,空空如也,十分凄凉。
虽然有沙面一街3号的教训在前,沙面历史建筑改造仍旧“险象横生”。汤国华告诉记者,沙面南街16-18号的拜火教装潢也差点荡然无存:“我们进去测绘的时候,租户已经将火焰形的门洞拆下来,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之下,才保留下来一个房间,其他房间的痕迹都没有了。”
“沙面南街16-18号并不是文物,只属于C类历史风貌建筑。要保存这些建筑特征,还需要经过业主的同意。”谈到保存这些建筑的历史信息,汤国华也显出几分无奈。“省城风物”小组成员指出,由于拜火教图案宗教气息浓厚,不符合许多用户的审美观,极易在屡次修缮中遭到破坏,以致今天难以找到巴斯商人的建筑遗存。
“我一直在呼吁,沙面文物与历史建筑的类别应当重新认定。”汤国华介绍,类似拜火教风格门洞、壁炉,目前还没有在广州其他历史建筑里发现。这些风格特别、具有唯一性的建筑特征,都应该妥善加以保存。陈晓平则期望,广州在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同时,不要遗忘这段特殊的近代商贸史,应充分发掘巴斯商人建筑留下的历史价值。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吴格
■沙面疑似巴斯商人物业列表
巴伦治屋(Pallonjee House)
现名:伯朗兹屋,汇丰银行宿舍
地址:沙面南街24号
资料来源:《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p390
M·N·Mehta住宅(Residence of Mr.M·N·Mehta)
现名:印度人Nukha住宅
地址:沙面南街30号
资料来源:维多利亚州图书馆档案;1910年沙面地图
马文治大厦(Bomanjee Building)
现名:东方汇理银行
地址:沙面一街3号
资料来源:1910年沙面地图;1914年英文版名录与记事
加兰治排屋(Karanjee Terrace)
现名:暂缺
地址:沙面大街19-29号
资料来源:1910沙面地图
昌利排屋(Mehta Terrace)
现名:印度人楼宇
地址:沙面北街91、93、95、97、99号
资料来源:《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p386;《Comacrib Directory of China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