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夏琼

  [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是全市人民的不懈追求,更是中央对武汉的殷切期望。”昨天的市委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呼吁全市上下凝聚创新共识,“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成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

  加快打造

  经济升级版

  加快打造

  城市升级版

  不断提升城市综合规划水平

  加快打造

  民生升级版

  增强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主要城市争先布局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全力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同意武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阮成发表示,武汉将加快推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产业创新能力倍增、创新型企业培育、大学之城、“光谷”和“车都”升级版、“创谷”、城市合伙人、天使之城、智慧城市、优化创新环境等“十大计划”,努力形成新兴产业育成、迭代和引领发展能力,源源不断创造出一代又一代有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形成创新型企业培育集聚能力,源源不断成长出一批又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努力形成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源源不断聚集顶尖的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和领军企业家群体,努力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70%,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创新型企业集聚共生的集群;积极构建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协同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加快壮大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户业集群;同时,加快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新空间。

  阮成发强调,提升产业创新国际化水平,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在这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全球创新格局正在加速重构,重心呈现向中国等亚洲地区转移的趋势。国内主要城市都在加速争夺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武汉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必须全面开放、全面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在更高水平上集聚配置国际高端创新要素资源。

  我们要聚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加强与世界一流产业科学家、领军企业、投资人进行战略合作,加快构建市场、社会、政府有效协同的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要大规模集聚创新资本;要超常规发展产业创新平台载体;要致力于建设世界著名“大学之城”;要全力集聚产业创新人才;要努力营造最优创新环境。

  “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城市功能、品质升级。”

  阮成发说,今年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武汉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但也集中暴露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反映出我们对城市人口、功能、产业、设施、生态、特色等方面缺乏统筹谋划,城市规划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不够,城市综合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比如,更多考虑了建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模体量,而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考虑不够;更多考虑了地上空间,对地下空间考虑不够;更多考虑了单一功能布局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综合设计,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谋划不够,等等。

  阮成发说,我们要以这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推进“多规合一”,不断增强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关键是突出“三个导向”:突出底线思维导向。要全面研究城市各主要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等禀赋条件,按照它们的历史极值或最优状态,来确定各区域适宜承载的主体功能,以及人口、产业、设施等承载规模,科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六线”,以及城区永久性开发、主城永久性增长、基本生态永久性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永久性保护等“四边界”,明确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红线。

  突出城市功能导向。要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研究确定科技创新、产业经济、交通枢纽、对外交往、文化传承创新等核心功能的空间、设施需求,明确城市发展区域重点,明确“战略性留白”。同时,要系统考虑城市安全保障、宜居宜业等基本功能需要,做好三镇三城、“1+6”独立成市、街区网络的空间规划。

  突出特色导向。要强化城市设计,将城市景观、建筑风格、历史文脉、自然生态等要素,融入城市综合规划的全过程、全领域,彰显城市个性特色。通过强化以上“三个导向”,不断提升城市综合规划水平,努力构建功能相容、尺度适宜、安全安静、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体系。

  阮成发说,这些年,我们持续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快速提升,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对照百年城市发展要求,还存在建设标准不够高、品质不够优、承载力不够强等问题。我们要以高标准引领高品质发展,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标准和品质建设经验,结合武汉实际,大幅提升城市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的标准,形成支撑城市百年发展的“武汉标准”体系。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阮成发要求,适应信息时代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要求,着力改革创新,深入实施民生托底、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等“三大计划”,推动实现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升级。

  民生托底重在精准。当前,各类市场化的社会服务都在深度融入互联网,日益精准化、便捷化。而民生社会保障工作在这一轮“互联网+”变革中,跟进不够及时、改革措施不够有力,民生保障服务不够精准。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互联网+民生社会保障”,在实施基础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就业服务、保障性安居等“六大提升工程”中,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更新工作方法,加快建立统一的民生大数据平台,推进部门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完善“云端武汉·市民”客户端,使每个市民都拥有个人的办事界面,让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路;尽快推出“市民卡”,真正做到一卡在手,办事无忧、生活便捷,努力实现民生社会保障精准托底。要全力做好扶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8年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

  创新中高端公共服务供给重在开放。当前,我市中高端、个性化公共服务,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中高收入阶层需求,不能满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功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领军企业或社会资本,在汉投资兴办中高端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以及国际性社区。市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推进,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拿出最适宜的空间,推动中高端公共服务集聚发展。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重在重构。我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10”系列文件实施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距重构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要加快职能重构,推动基层职能由抓招商、抓项目,向服务经济、服务民生转变,推动街道成为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中枢;要加快机制重构,探索建立“眼睛向下”的服务管理机制,推行“下考评上”、“街道考评区直”,逐步实现“向上对口”与“向下服务”的有机统一;要加快主体重构,加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居民良性互动的社会共治强大合力。

  (原标题:阮成发:全力打造“三个升级版”)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文字是指月的手指,董桥缺个禅师帮他看见月亮。

是什么在左右住宅价格?

房价到底是怎么决定的?

朝鲜再发导弹 日本心中窃喜

朝鲜再发两枚“芦洞”导弹,用意何在?

这些年中国遭遇的“五大忽悠”

中广核出资达到了6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核电站协议,可能要泡汤了。这一次,中国又要被英国人给耍了

  • 日本天皇执意"生前退位"动因是什么
  • 里约奥运:请给巴西的担当以足够敬意
  • 中国历代的纸币是什么样子的(图)
  • 张爱玲笔下最令人瞧不起的女主角
  • 《声恋》看不到男主脸的日剧
  • 思小妞:我想和你不伤感情地谈谈钱
  • 古北水镇:每一张照片都是风景画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