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捡出一个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9日06版)
近些年来,随着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许多裕固族人搬出了大山,结束了游牧生活,在县城定居,或走向外面的世界。离开草原,结束游牧,古老裕固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再不去保护和记录,小孩子们都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样的。”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固守那片土地,用心记录着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历史。
肃南草原上,56岁的柯璀玲小有名气。从十几岁起,柯璀玲就穿行在草原深处,捡一些牧民遗弃的生产生活用具。后来,她在县民族博物馆工作,工作之余,也会收集各种从民间留传下来的文物。2015年,她建成了自己的博物馆,将自己几十年来的收藏品对外开放展览。
“老祖先留下的东西,不好好保存,将来子孙后代都不知道是干啥的。”小时候母亲的一句话,柯璀玲记了一辈子。
在很多裕固人看来,柯璀玲做的就是捡破烂的活儿,很多人甚至都叫她“捡破烂的”。柯璀玲一捡就是40多年,民间甚至留下了很多她“捡破烂”的传说。
柯璀玲14岁起在牧场上做牧工,后来念了书,成为一名教师。她生活在牧区时,一有闲暇就会走村串户,搜集一些牧民丢弃的老东西。
一次在牧区,看到有一家人用满是污垢的铜盆作狗食盆,柯璀玲仔细打量后,出钱买下了这个狗食盆。“要扔掉的烂盆子还换成了钱”,在当时,柯璀玲的举动令很多牧民不解,有人觉得这个女人头脑有问题。
22岁时,柯璀玲被从牧区学校调到县民族博物馆工作。在这里,柯璀玲学到了更多裕固族传统文化知识,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裕固族文物。
由于当时经费有限,有些文物要价一高,博物馆就不会接收。有时,眼看着珍贵的文物到了身边,却不能回收,柯璀玲感到很着急。后来,每次碰到博物馆不收的,柯璀玲就自己掏钱收下来;若钱不够,就给牧民打欠条,先把文物收回来。
柯璀玲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1年,为了收藏两尊裕固族佛像,她一下子欠了别人5000多元,而当时她的工资才几十块钱。“后来,要账的人每天都会来。”即便这样,她还是节衣缩食坚持收藏。
柯璀玲手上有一件价值很高的文物——元代的冰裂瓷宝瓶,是她在牧民家的牛粪中发现的。
柯璀玲说,一次她去牧民家时,在牛粪堆上发现了这件瓷器,当时瓷器沾满了牛粪,是牧民准备丢弃的。她觉得瓷器造型很漂亮,就捡了回来,之后也没太注意。直到后来,有省上的专家鉴定了一下,才知道是元代的瓷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要让更多的人看到祖先用过的这些老东西,知道祖先是怎样生活的。”2005年,柯璀玲从县民族博物馆退休,同年,成立了“裕固族原生态民间文化研究室”,专心致力于裕固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15年,柯璀玲筹资建设了首家裕固族民俗博物馆。“别人都叫我‘捡破烂的’,没想到捡了40多年,还真让我捡出一个博物馆。”柯璀玲说。
在建博物馆时,由于资金要自己筹措,柯璀玲手头很紧张。有个山西的收藏家听说后,主动联系她,告诉她元代冰裂瓷宝瓶若能转让,就由他出资修建博物馆。“我一口就回绝了他,在那么艰难的日子里,都没有出售过我的藏品,现在更不可能了”。柯璀玲说,她收藏的这些“破烂”,即使不值钱,对她来说也都是无价之宝。
柯璀玲筹建的博物馆在裕固族特色村寨里,特色村寨还原了裕固族先民的生活场景,数百平方米的博物馆陈列了她几十年来收藏的文物。博物馆一对外开放,就有很多人前来参观。
“要让离开草原的同胞知道民族的根在哪里,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繁衍生息的。”柯璀玲说,博物馆的开放,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在肃南,今年40岁的杨海燕也积极投身民族文化传承事业中,为裕固族服饰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而努力。
杨海燕是裕固族服饰第四代省级传承人,她的母亲白晓琴是裕固族服饰第三代传承人,而她的姥姥也曾是裕固族服饰省级传承人。“我们一家三代都在做裕固族服饰。”杨海燕说。
裕固族服饰色彩艳丽、配件讲究、做工细致,独具民族特色。从小时候起,杨海燕就跟母亲学习民族服饰的制作技能,这些年来,她不断地研究和创新。
杨海燕在肃南开了一家民族服装小作坊。近年来,当地年轻人凡到结婚或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都要穿着民族盛装,杨海燕的小生意很红火。尽管如此,杨海燕也有着自己“成长的烦恼”。
“由于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多,导致劳动力成本高,每件服装的收益有限。”杨海燕说,民族服饰很多部分都要手工制作,工期长、成本高,加上懂得民族工艺的人不多,导致服装店产量不高,经常有订单却做不出来。
近年来,杨海燕一边积极开展民族服饰工艺技能培训,一边考虑完善制作流程,将传统一人制作一套衣服变为每个人只负责衣服制作的一个环节,进行批量生产;同时,她还积极进行机械化探索,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定制生产。
由于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要投入大量资金。“虽然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杨海燕说。
对于未来,杨海燕还是充满信心。在她看来,无论怎样发展创新,都要紧紧围绕裕固族传统文化这一基本核心,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做的不仅是一份工作,也不仅为了挣一份工资,而是在发展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杨海燕始终这样告诫自己和员工。
目前,柯璀玲和杨海燕都致力于培养新生代的传承人。杨海燕每年都会办几次学习班,培养能够做裕固族服饰的手艺人;柯璀玲着眼于培养青少年对裕固族文化的兴趣,她每学期都会当一回志愿者,定期到中小学开展裕固族文化讲座。
“我们裕固族只有1万多人,一人保存1件,只能留下1万多件,能给后人留多少呢?”每次讲座时,这句话柯璀玲都要说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