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3月18日02:35 重庆商报

分享

  原标题:《春到桃花镇》 一个作家笔下的乡愁

  陈显明陈显明出版的部分作品 受访者供图

  3月9日,陈显明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

  记者 张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代诗人艾青的经典诗句,犹如一道道汹涌巨浪,激荡着无数文学爱好者的乡愁。

  在巴南区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巴南灵动的山水和人文,不仅给了作家陈显明浓浓乡愁,还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素材。根据巴南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抗战遗迹、人文轶事,30多年来,陈显明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版发表了8部长篇小说。前不久他的最新力作《春到桃花镇》被某刊物以《硕鼠计划》为题发表后,被影视投资方看中,正在进行影视剧本的后期修改。谈及为何笔墨始终不离巴南,陈显明回答得很简单:“巴南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熟悉这片土地,用文字记录这片土地是我的责任。”

  爱得深沉

  三易其稿创作谍战力作

  陈显明出生于建国初期,与同龄的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儿童时期的穷苦,成长时期的期盼,都是巴南这片土壤给他留下的生活印记。进入巴南区委部门工作后,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给陈显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在巴南区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陈显明多次来到木洞镇实地调研和考察,在与当地老人的交流中,他得知这片山高沟深的世外桃源,在解放前后曾是谍匪暗藏盘踞之地。

  “当时还是四川巴县的巴南,以地域广袤、地形奇特著称,从东边的丰盛镇,到南边的南龙乡,再到西面的白市驿,对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天然的U字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建国初期,为国民党残留势力和强盗土匪提供了天然保护屏障。”陈显明说,刚刚解放时,潜伏特务、残匪在巴县全境策动了暴乱,同时大量投放假钞,试图用经济手段扰乱人心,而巴南人民和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与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查阅党史相关资料后,2002年,陈显明决定用小说的形式再现这段历史。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写竟用了15年。

  从最初着力点放在地主家族间的恩怨情仇,到后来把视角扩展到整个巴县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分田分地的全局,再到影视化剧本改编,陈显明的这本《春到桃花镇》三易其稿,才最终形成了2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谈到对创作的坚持,陈显明说,记载这段历史,是文学爱好者的责任。

  故土情结

  素材均来自于真实生活

  巴南这么大,为何落笔偏偏选择木洞?对此陈显明介绍,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木洞,是当时繁华的水码头,重庆特有的码头文化、袍哥文化、民俗风情,都有所囊括,“着力木洞,其实想透视整个重庆在那一时期的文化全貌”。

  “其实小说名《春到桃花镇》也并非虚构,很多人不知道,在巴南木洞的确有一个名为桃花岛的地方,是为长江第三大岛。那里以秀丽的风景,怡人的景色,吸引了不少人气,生活气息浓厚。”陈显明表示,多次登岛调研后,他决定把小说场景放到该地。此外小说还融入了木洞的老街、山歌、豆花饭、蜜饯等人文、美食描写,在陈显明看来,这些源自自己生活的场景描写,能唤起人们对乡愁的情愫。

  有趣的是,《春到桃花镇》并不是陈显明把生活融入小说的唯一作品。记者了解到,在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中,素材都离不开巴南——《战俘营》里那间关押日本战俘的监狱,就位于陈显明的故乡鹿角,对里面曾经发生的故事,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在反映新时代农村建设的《农民代表》中,陈显明以作为农村基层干部的姐姐、姻伯为原型,生动塑造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典型农民形象;为了在小说《杨沧白》中再现这位巴南名人,陈显明沿着杨沧白的革命轨迹,查阅了大量辛亥革命时期四川巴县的人文风貌,旨在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谈及为何笔墨始终不愿离开巴南,陈显明只是淡淡地说道:“我生活在这个地方,熟悉这个地方,仅此而已。”

  笔耕不辍

  30多年创作450余万字

  作为两届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作者,陈显明30年来出版、发表长篇小说《大拆迁》《农民代表》《追踪遇难者》《疯狂的摩托》《风雨晓月楼》《杨沧白》《战俘营》《春到桃花镇》等共计8部;在《北京文学》《作品》《文汇报》《文艺报》《今古传奇》《重庆日报》等报刊发表中篇小说34部,报告文学、散文若干,共计450余万字。作品先后被《兰州晚报》《阳江日报》《传奇文学选刊》连载、转载。

  虽然多年来获奖无数,但陈显明还是以文学爱好者自居。30年前,由他和几位作家发起的滴翠文学社,吸纳了百余位民间文学爱好者,他作为文学社的中坚力量,为文学社的壮大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使文学社成为重庆文学圈里的一道独特风景。3月9日,陈显明受文学社推荐,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专访。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陈显明依然笔耕不辍,受巴南区委宣传部聘请,从事梳理巴南文化脉络的工作。他向记者透露,今年已经得到有关刊物的回复,将发表3部中篇小说,预计有15万字。伴随了他30余年的写作,已成为他晚年最大的爱好。谈到未来,陈显明表示,随着影视文化强势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他希望把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战俘营》、《春到桃花镇》推荐给影视制作方,借用影视剧多维度地展示巴南人文和风貌。

  ■相关

  坚持30多年的爱好

  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信息更迭迅速,新鲜事物频出的时代,很难有人将一项爱好坚持30多年。然而,陈显明做到了。他说,自己从未对文学抱有过功利化的想法,一直当成爱好,不过正是因为对文学痴迷,却潜移默化改变了他的命运——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陈显明,童年非常清苦,他仅读了初二就辍学回家。“当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都很好,但辍学后,我觉得自学数理化的难度很大,索性把精力放到了文学上。”陈显明回忆,与其他辍学的青年农民不同,他在生产大队里,只要有休息时间,便拿出小说、古典诗词阅读,田间地头成了他读书的场所,因为对文学的爱好,他还爱好书法。

  陈显明因为“懂点文化”,先后当过教师、基层领导,后来到区机关工作,工作之余,文学始终都伴随着他,也给他带来难以名状的快乐。

责任编辑:李鹏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中国近80%的人失眠,不只压力这么简单
  •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为何无缘宰相
  • 73烟纸店:如果男人不舍得给你花钱
  • 艾玛沃特森:我的一生被赫敏覆盖了
  • 相恋六年,男友却出轨了公司同事
  • 原子弹轰炸过的长崎,如今竟美成这样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