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3月31日20:01 解放日报

分享

近日,一则苏州墓地限购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友称,苏州墓地限购是想拒上海买墓人于门外。而据记者调查发现,所谓“新政”其实早已推行多年,更不是专门针对上海。



清明将至,一条发生在近一个月前的旧闻被人们翻出,放在全国楼市大限购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扎眼。


苏州出台“限墓令”,网友:针对上海

根据《苏州日报》报道:

三月初,苏州召开的全市清明工作会议,各殡葬服务单位将依法依规加强殡葬管理工作,严禁经营性公墓跨苏州市区域外销售,将有限资源更好服务于苏州市群众。


▲图片来源:苏州市政府官网


简单来说,苏州墓地开始实行限购。具体的限购条件如下:

非苏州本地户籍,不能在苏州买墓地;

禁止为尚未死亡人员购置墓穴,为死者的健在配偶留作合葬的寿穴及罹患重病且医院已出具《病危通知书》的除外;

新建墓穴,单穴不超0.7平方米,双穴不超1平方米。


苏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工作人员表示,经营性公墓不得跨区域推销墓穴,对外市户籍人员确需在苏州公墓安葬的,要报经公墓所在地民政部门同意。


苏州“墓地新政”一出,网上就炸开了锅,听说过限房的,没听说过限购墓地的,苏州这个举动算是开创了全国先河。


有人对这个政策提出疑问,如果出现了外地人客死异乡的情况怎么办?



也有脑洞大的,认为没钱买墓地,可以去学学某种只存在于玄幻故事中的技艺。


然而,评论中引起讨论最多的,却是将话题转向上海人。


苏州墓地限购,怎么变成了网友口中的“主要针对上海人”?从其他网友的描述中,我们或许看出其中的联系。


竹夭妹:每年清明这段日子上海人乌央乌央的来扫墓

yulogic:上方山校友打卡!年年清明都是沪A牌照堵门口

一双牙:在苏州的朋友说每到清明左右街上会多出很多上海人 基本都是扫墓客 上海少山 可以理解 但这样也就压缩了苏州的土地

宥姿:这条真的是主要针对上海人,评论里其他地方的就不要跳了反正你们百年之后也不会埋在苏州,肯定要回故土的。你们这两天去苏州公墓看看就明白为什么了我家就在三个公墓的集中点上,每年清明都有一种身在上海的错觉。

毛毛是二货a_a:远一点省份的人也不会买苏州的墓,说白了就是针对上海人。这种季节出门踏青一路过去全是沪牌。


在苏州从事墓地经纪人业务的王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苏州对墓地进行限购,是因为外地人到苏州购置墓地,抢占了苏州的墓地资源,炒高了苏州墓地的价格,让苏州本地人苦不堪言。


我接触的客户,有6成以上都是上海的客户,还有两成是浙江客户,所以现在苏州墓地的购买者大部分以上海人为主,这也严重侵占了苏州的墓地资源。


根据苏州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苏州市共有经营性公墓30个,另有一些公益性公墓和停办公墓。其中,由国土部门认定的经营性公墓用地有2737亩,30个经营性公墓可以提供42万个墓穴。



2011年,有苏州当地媒体计算过,按照苏州每年死亡4.2万人的速度,按一人一墓或二人一墓的墓葬形式,苏州所有的墓地20年内将告罄,所以墓地对于苏州来说原本就非常稀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以买主身份随机访问了位于苏州昆山的息园公墓、名流陵园等公墓销售部得知,自2014年接到民政局通知起,苏州大小公墓就被硬性规定不对外出售了,一名销售经理透露,在自己负责的公墓区域,不仅仅上海,所有外地户籍买主都被拒之门外。至于“走关系”,他们能办到的就是帮忙“申请”,“除非有老墓,否则非常难。”


而在王晓东看来,苏州对墓地进行限购是一种必然之举,“再不进行控制,到2020年左右,苏州本地的墓地就会被购买空了,苏州本地人去世后将很难安葬在苏州本地。”


上海人为何要去苏州买墓地?

据中新网报道,2016年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约有77万人次涌向各大墓区,而光是铁路苏州站就迎来了上海方向18万人次,占比约25%,由此可见苏州墓地对上海人的吸引力。


那上海人为何要去苏州购买墓地呢?


上海墓地金贵、苏州墓地相对便宜或许是原因之一。根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在一份全国30座主要城市的墓地价格排名中,上海排在第一位,高端墓地每块近30万元,全市均价每平方米超过6万元。


此外,历史上大量苏州人到上海发展,而这些人在苏州往往有家族墓园。因此,即使历经数代,许多人最终还是选择“叶落归根”。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上海返回故园购买墓地,成了部分沪籍居民的第一选择,在“外来购墓”者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还有,上海与苏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火车来往也方便。祭祖扫墓自古也伴随着“踏青旅游”。上海人到苏州扫墓,逛园林,品特产,一举两得。


事实上,当地对外地人购买墓地并非天然抵触。上世纪80年代,苏州西部的吴县太湖之滨,因为要发展经济,与蜂拥而至够买墓地的外地人一拍即合,大小山头都搞起了“墓地经济”,西部青山上,墓地、坟包越来越多,虽然苏州民间戏称:东面“古城”,西面“鬼城”,但看得出过去一直是“你情我愿”。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王宏阶则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时下上海人去苏州买墓地已经很少了。”他说,据近年统计,目前上海殡仪馆逝者骨灰60%都安葬在当地经营性墓地;还有相当数量临时寄存骨灰,大多也倾向于本地入土。此外,如果纯粹出于成本考虑,周边省市也已有比苏州更为经济的选择。


百年后,还有哪些选择?

苏州传出“墓地限购政策”,一下子刺激到了沪苏两地神经。


长期以来,“入土为安”、“厚葬”等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许多人错误地把墓地大小和孝心的多少划上了等号,其实孝心的丈量方式从来不由一方墓、一块碑的大小而定。正所谓厚养薄葬,真正的孝敬之情应体现在逝者生时,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


从家族墓地到个体落葬或夫妻合葬、从土葬到火葬,到现在的“海葬”“树葬”“壁葬”等生态葬来看,墓一直在“瘦身”,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上海葬式结构中各类节地葬占比从最初的19%上升为28%。


所以墓穴的限购和高价未必会给上海人带来恐慌,调整下心态,用更绿色环保、创意的方式来寄托哀思,不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选择。


花坛葬

弟弟就睡在这片花园里



“弟弟就睡在这片花园里,鸟儿为他歌唱,花儿为他装点,还有一群同他一样的战友陪伴着他,他不会感到寂寞。”自从倪俊去世后,哥哥倪杰常会来福寿园的这片“希爱园”走走,在弟弟的名字上方放一束花,与他说说话。


“一开始并不理解弟弟的想法,当我真正来到了‘希爱园’,我想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围绕着名为“生命”的雕塑而建的扇形花坛就是倪俊的“家”,花坛里怒放着鲜红色的郁金香,逝者以葬入花丛为形式,使用可降解的骨灰容器,待容器降解之后骨灰融入泥土中,与天地融为一体。

 

生态植树葬

用另一种方式生存着



王女士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夭折了,悲痛了几年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再要了一个孩子。


“孩子走的时候很小,老家的风俗是不过一岁不能入土,但我是舍不得的,所以为他选择了生态葬。”


在这里,“有种他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好像他的生命正用另一种方式持续着,以后他妹妹也能来这里看看他。”


上海福寿园内的草坪葬  廖财明/摄


艺术葬

凝结了生命精彩瞬间



近年来,各墓园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将艺术墓与节地葬相结合,把逝者的特质或者贡献用一个小小的生命符号予以展示,它可能是一把古琴、一本书、一幅画,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几何造型……但却凝结了生命的精彩瞬间,无声地讲述起墓主的故事;也可能依托互联网,通过扫一扫二维码,进入逝者的生平库,在里面可以添加对故人的回忆和生平事迹。


海葬、捐献遗体,这类连墓地都不需要的殡葬方式也正在逐渐被人接受。其实殡葬在缩小一方墓、一块碑的同时,能够拓宽与保留逝者生前所创造的人生文化,人们也就有了更多寄托情感的“端口”,谁还会再纠结“墓地危机”呢,谁还会觉得“死不起”呢?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每日经济新闻、中新网、经济参考报、新浪微博等


相关作者

陈凯姿 陈逸君 查道坤

编辑 

李嘉珺 胡雨松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观新闻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观察”】

责任编辑:李伟山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新一轮调控将把中国房地产市场带向哪
  • 朱婷败光2000万?这个造谣者太可恶!
  • 穿越宋朝:京官怎么竟也租房住?
  • 刘梦溪:什么样的国学才有生命力
  • 都说一见抖森误终身,本来我是不信的
  • 所谓相爱,就是两个人能好好说话
  • "中华第一赏樱地"无锡,美到心醉(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