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4月10日10:43 东北新闻网

分享

  沈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陵民间皮影”代表性传承人——

  舍不得扔下皮影盼传承人出现

  年逾七旬的顾景恩和皮影相伴50多年-图片由华商晨报记者 蔡敏强 摄

  一块白色的幕布、班鼓、四胡、小云锣、皮影人物……

  在那个没有IMAX和3D电影,甚至久远得连黑白电视也没有的年代,皮影戏,是人们闲暇时,享受观看平面声影娱乐表演的艺术。

  时间走到了2017年,沈阳传统民间皮影没有中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将这项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几乎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了现在。

  如今,沈阳“东陵民间皮影”已经成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在现代人的手里得以保护与传承。

  社区活动室内的皮影戏

  春日三月的一天,沈阳桃源社区活动室,一场传统民间皮影大戏酝酿着上演。

  幕布之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各色的皮影人物缠斗厮打,或者只是简单地摆袖弄身,款款挪步。压着鼓点和唱词,那彩色剪影的举手投足,吸引得幕前观众们目不转睛,全神贯注。

  大片白色幕布之后是十多位分工明确的演员,彼此相互配合。担当“上影”和“下影”(主要演员和辅助演员)的是71岁的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陵民间皮影”代表性传承人顾景恩和他的大儿子,今年45岁的顾鹏飞。

  顾景恩这次带到演出现场的皮影,制作最为精美的是一件宫女形象的人物皮影。驴皮经过细心精工雕刻后,最纤细之处,如眉毛和发丝,粗细不过0.5毫米。宫女衣裙绸带上的花纹极其繁复,却全部被镂空雕刻出来。在颜色上,在使用皮影红、黄、青、绿、黑五种基本颜色的基础上,采用套色和晕染的方式,使得宫女身上出现了十几种绚丽美妙的颜色。就连莲花指的指甲盖儿上,最细微纤毫的地方,也都被小心地点缀上一点红色。

  这一件精致至极的皮影,仅雕刻步骤就花了5天的时间。演出之余,观众们有机会把这件皮影作品拿在手里,小心地举在眼前观赏,都为皮影的精美程度而赞叹不已。

  赶来看传统皮影戏的七旬老人董凤林和顾景恩是小学同学,几十年前都一同住在浑河南边的于山村。“我们小时候,听说哪儿唱皮影戏都赶去看,到处追着‘影班’跑。我都还记得呢。”董凤林说。

  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皮影戏演出

  顾家父子使用的所有唱皮影戏的舞台器具,几乎都沿袭先辈传统的古法。

  顾景恩打开一个大箱子,里面叠放着几十本影卷:《白蛇传》《三请樊梨花》《穹花观》《铁树开花》《五锋会》等等。这些民间传统的影卷,内容大多是历史传奇故事演绎。

  展在顾景恩手里的是一部《穹花观》,竖排的毛笔字工工整整地将唱词和念白誊抄在“劳动工分登记簿”的背面,装订成册。“这些影卷都是我年轻的时候,从师父手里借来誊抄的。”顾景恩说。影卷中,字里行间还有很多小字批注。“唱”、“咬”、“白”等字都是演唱者们在转换唱法时提醒自己的标记。

  大箱里的另一样珍贵物件就是皮影。人物皮影,包括身体和“头茬儿”两类。头茬儿是指人物皮影的头部。表演时,头茬儿和身体可以拼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身形。

  除了人物形象,皮影戏里需要展现在幕布上的,当然还有各种道具:亭台楼宇、桌椅供台、绣房床帐、鸟兽龙鳞、刀枪剑戟、文房四宝等不一而足。如今,顾景恩家中保存的各种皮影,人物头茬儿约有四五百个,人物身体约有百八十个,布景陈设道具无法计数。

  传统皮影戏里幕后摆着一个架子,架上横悬着一根铁丝。“这叫‘影线’。一场戏里面,有时候会有多达四五十个人物轮番出场。所以在开唱之前,要按照人物出场的顺序,把所有人物皮影悬挂在影线上。”顾景恩一边张罗着道具和皮影,一边向观众们介绍着。这些皮影戏班的传统规矩和讲究,观众们听得入迷。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刘光博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中超教练四面楚歌,谁会先“下课”?
  • 不合理的规则!元朝禁卖食盐!
  • 俞晓群:西方人是如何看待孔子的?
  • 李达康书记是怎么炼成的?
  • 你回避社交,不是因为你内向
  • 西藏自驾游:到拉萨必做的十件事(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