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4月23日09:08 辽一网-华商晨报

分享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但我并不将读专业书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读书。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人们常问我:阅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二者时有关联,有时却未必。我最近在读古诗,常惊叹古人奇崛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能锤炼我的语言,启发我表达的方式。但人生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更倡导非功利的阅读,建议大家读点看似无用的书,培养点看似无用的爱好,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用主义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警惕的。这一点从当今大学基础理论类专业的冷清与应用类专业的火爆可见一斑。我曾无数次听到类似的疑问:数学研究有用吗?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吗?要知道,没有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些表面看似没用的理论,建构了今天的科技。

  其实我读书并不多,但我喜欢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尤其是经典作品。这是受到作家余华的启发,他是几乎不读畅销书的。如今各种出版物浩如烟海,而现代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你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检验那些书是好还是坏。那些摆放在机场书店、火车站书店的五花八门的图书,多数看了会让人失望。但经典不会,无论何时翻阅经典,你都会满载而归。

  人们还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认为不应该完全凭着兴趣阅读,有时也要强迫自己读一些费力的书,这样才可能有进步。作家马尔克斯每天强迫自己上午9点到下午2点进入工作状态,实在写不出来东西,也要在书桌旁坐上两个小时。读书同样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强制。童话读起来毫不费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读童话,还是要强迫自己读一些看不懂、不好读的书。《追忆似水年华》《哈扎尔辞典》这类书不像心灵鸡汤那么好读,但强制自己读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对我个人而言,读书还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就如同写歌词我习惯于钢笔一样,我更钟情于纸质书。古人读书,讲究焚香沐浴、品茗闲吟,追求萧然自远、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对着电子屏幕一堆二进制的数字编码,我闻到的不是“书香”,而是工业气息。就像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还是有许多爱乐人搜集老唱片、音乐CD一样,仪式感让阅读悦目悦耳悦心,更有味道也更为神圣。

  对全社会而言,目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反差。我们的出版业数字庞大,新书源源不断,但从全世界来看,我们是人均读书量很少的国家,远非一个文明古国所应该呈现的。原因何在?这值得我们深思。

  据《人民日报》(标题为本报提炼)

责任编辑:张迪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五月天石头:回到舞台才终于眼耳同步
  • 中国留日女生卖淫,别扣“辱国”帽子
  • 红孩儿是不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
  • 李娟:向日葵照亮外婆人生最后一段路
  • 少儿不宜!这是一部很色的奥斯卡电影
  • 想追我?打一局王者荣耀再说
  • 罗马斗兽场,敌不过国内这座最美古迹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