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4月27日17:14 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社石家庄4月27日电 题:中国壁画修复师的“工匠”情:一代代人呵护的历史记忆

  作者 杨梦洁 俱凝搏

  河北省隆兴寺摩尼殿昏暗的殿堂里,来自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刘涛和他的儿子刘吉鹏坐在简易的高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用素泥填补着裂纹。在他们的耐心与巧手之下,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壁画正一点一点洗去尘埃露出真颜。

  与大多数中国传统的手艺人一样,53岁的刘涛与25岁的刘吉鹏既是父子,也是师徒。2016年,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上热播,这些素有“工匠”之称的文物修复师受到关注,中国大量的历史文化正是在一代代修复师的呵护中留存千百年。

  隆兴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其主要宫殿之一的摩尼殿现存壁画大部分为明代作品,面积近400平方米。由于长期受自然侵害,壁画存在较严重的起甲、酥碱、颜料层脱落等病害。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透露,由敦煌研究院承担的摩尼殿壁画保护工程,近日正式恢复修复。这也是刘涛、刘吉鹏父子修复的第五个项目。

  自1983年进入敦煌研究院,与壁画“打交道”已30多年的高级修复师刘涛称,每个时代的壁画都代表着当时中国顶级的绘画工艺水平,价值连城却十分脆弱,修复工序十分繁杂。

  据刘涛介绍,壁画上一个细小裂痕的修复,需要经过除尘、针管注胶、配泥填补、滚压等多道工序,“一处乒乓球大小的病害,往往要用多半天才能完成修复。”

  与每一名刚入行的学徒一样,刘吉鹏经历了两年的学徒期才开始做一些简单的修复工作。他说:“刚开始是做‘和泥’这样的体力活,粗泥层是草泥,细泥层为麻泥,历史加固层则是白灰,一天下来体力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不同于馆藏文物修复师,壁画修复师因工作地点经常变换,常年漂泊在外。刘吉鹏说,自从跟着父亲干起这行,除了每年的农历春节,其他节假日几乎都和父亲在外地度过,“说不想家是假的,但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

  刘涛父子的家乡甘肃敦煌市,以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有着“墙上博物馆”美誉的敦煌壁画而闻名于世。

  “我的师父祖辈三代都是做壁画修复的,在老一辈人的思想里,这是一种责任。”刘涛表示,壁画就和人一样,现在“痊愈”了,几十年后还会产生新的病症。自己能做的就是用最小的干预祛除它的病害,让它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等待着下一代人来修复、传承。

  或许与工作环境有关,刘吉鹏总是压低音量、语速缓慢地讲话,他有着异于一般同龄人的沉稳。

  “每看到一幅沧桑感很重的壁画经过修复重现光彩,我就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谈及壁画修复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刘吉鹏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

  在刘吉鹏看来,每一次修复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穿越”。他说,这种沉下心来与历史直接对话的过程是其他工作无法给予的。刘吉鹏坦言,现在传承壁画修复手艺的人相较以前少了很多,但留在这行的人都是因为热爱。

  如今,随着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的走红,刘吉鹏身边的朋友都好奇地问他,是否过着如僧侣般的生活。“那倒不至于,干这一行总会对家人有些亏欠。但历史的传承总要有人来做,得自己去找一个平衡点。”(完)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五月天石头:回到舞台才终于眼耳同步
  • 时寒冰:中美的朝鲜默契与贸易博弈
  • 唐帝国的转型:精英阶层的生与死
  • 金庸笔下一见段郎误终身的女人们
  • 《繁星四月》:坚强的女人也需要安慰
  • 援交、裸贷!女生的青春里有多少风险
  • 这道美貌甜品,妹子们绝对抗拒不了(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