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5月01日10:38 重庆晨报

分享

【核心提示】

从1977年恢复高考,转眼40年过去,它悄然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随着岁月变迁,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即日起,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推出“高考40年,我的故事”系列融媒体报道,我们寻找到这40年高考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回忆自己那一场难忘的考试。

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人,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在2017年高考大幕拉开之际,且听听他们述说当年的高考故事,与后来者重温历史,感受岁月。

同时,只要你在1977—2017年期间参加高考,欢迎拨打重庆晨报966966热线分享你的故事或者感言,也可以到上游新闻参与留言。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1977年12月,黄良、熊少华和570多万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走进了考场,参加了共和国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那一年,最终27.3万人被录取,录取比例29:1。当时,全国仅有88所重点大学招生。

口述人:熊少华,59岁,毕业于涪陵师范专科学校(现长江师范学院),现任重庆市育才中学研究员级教师

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年长者如“老三届”的老高三,如今已经是古稀之年;最年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如今也已奔六。我还记得,当年大学班上,有两个同学都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亲了。

我常常开玩笑说,我是“末代知青,首批大学生”。1977年,我高中毕业,8月份就下乡当知青了。那个时候,想得最远的就是能进厂当个工人。

10月份的某一天傍晚6: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的第一条内容,就是恢复高考。当天,我就决定回去复习参加考试。

从确定恢复高考到实施考试,前后也就一个多月时间,而且必须到自己户口所在的乡镇报名参加考试。从我报完名到参加考试,中间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留给自己复习的时间也就只有10多天。

在学校,老师无偿为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上课,一个小礼堂里,挤进了1000多人。老师拿一个小黑板放在台上,坐得远了,根本听不见台上讲的内容,但是礼堂里人来人往,大家都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1977年,高考分为文史和理工两类,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科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

我报的是文史类,但当时的教材是紧缺资源,我从农家大院里翻出半本地理书,看书的时候,就沿着村里的碎石公路走走停停。

当年,参加考试的人很多,当时县城的所有学校都拿来作为考室都不够,还在大点的乡镇开设了考试。我们当时那个考场坐了50个人,两个人一张桌子,考场里5个监考老师,四个角落各站一个,教室中间还有一个。

高考结束,也没有给我们说成绩,有些人得到通知去体检,通过了就是预录,但是也不晓得自己最终是否被录取。我天天跑邮局,终于等到了录取通知书。

1977年恢复高考,也恢复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等传统价值观。教育,重新引领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

口述人:黄良,72岁,毕业于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现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恢复高考那一天,我正在重庆电机厂的职工单身宿舍吃饭,耳朵听着高音喇叭广播。那个年代,广播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我就是从那个渠道知道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当时,我已经当了5年工人,此前还当了7年的知青。作为一个二级起重工,我每个月能拿到38.5元工资,还有40斤粮票,照当时的经济水准来说,日子就这样也过得去,但是我还是一心想参加高考。

一是当知青当工人失去的读书机会仍想找回,二是总觉得大学之为大学,应是一个文明、平等、智慧的场所,自己平时也喜欢写点小东西,就更向往了。

考试就在电机厂所在地中梁山的一所中学,现在回想,当时也没有多少时间准备,语文靠平时积累,数学在中学时就喜欢,比较有把握,其他如历史、地理、政治试卷好像也没有太难之处。

唯一印象深刻的,考试的时候正值冬季,穿着一件厚厚的大棉袄,坐在教室里面考试答题,连写字都不太方便。

考完之后有初选,再有外语复试等一应程序,我的俄语口试得了满分。当时填报学校,因为已经有了女儿,也没存想一定就能考上,所以就近填了重庆的高校。

1978年3月的某天,我同工友在车间吊装天车,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被录取到现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七七级。就此,人生发生了拐点。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使全国几千万青年人突然嗅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知识、理性、文明的价值正在恢复,同时也看到了民族与国家的曙光在前方渐渐明晰。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摄影 杨新宇


责任编辑:张迪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五月天石头:回到舞台才终于眼耳同步
  • 假货是电商必经之痛?阿里值得被借鉴
  • 老照片:新中国劳模的青春岁月
  • 王小波:这个在海底沉醉的绿毛水怪
  • 《繁星四月》:坚强的女人也需要安慰
  • 志明与春娇:这对“狗男女”天造地设
  • 权力的游戏西班牙取景地,比剧中更美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